1975年李富春病逝,蔡畅坚决不许女儿送葬,聂帅出面劝说都没用
“荣臻同志,您的好意我理解,但这件事我已经做出了决定。”
蔡畅看着眼前的聂荣臻,语气中透出一丝坚定。聂荣臻听到这句话后,面对蔡畅那坚决的态度,也只得无奈地放弃了继续劝说。
其实,聂荣臻此行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蔡畅能够让她的女儿前去送别自己的父亲,这在常情之中本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为何却被拒绝了呢?她的女儿究竟是谁?
“富春,我有件事要告诉你。”
李富春看着妻子,眼中带着一丝不解。妻子缓缓地开口:“我怀孕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李富春感到复杂的情绪。若他们只是普通百姓,这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事情,可能他会激动得跳起来欢呼。但此刻,他们身处法国,正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内的情况也非常紧张。
这意味着,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可能从出生起便要面对艰难的生活。
他们并不希望孩子从一开始就过上如此艰难的日子,虽然内心充满了挣扎,但最终还是决定接受这个孩子,并给她取名李特特。
这对夫妻的爱情也可谓是一段传奇。蔡畅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家庭条件也颇为优越。然而,她的父亲却是一个极其封建和固执的人。
当蔡畅到了适婚年龄,她的父亲便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而这让她感到十分反感。
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她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特别是对旧社会包办婚姻的强烈反感,使得她愈发反抗父亲的安排。
两人因此常常发生激烈争执,最终,蔡畅决定逃离家庭,来到了长沙投奔哥哥。
蔡畅的哥哥本就是党内的进步人士,虽然对妹妹的逃离感到无奈,但至少对她有勇气做出决定感到欣慰。
在长沙,蔡畅接触到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些知识对她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也坚定了她投身革命的决心,尽管这条路充满了艰难和危险。
随后,她的哥哥决定前往国外深造,蔡畅也跟随哥哥一起去了法国。在那里,她遇到了许多有志之士,包括邓小平、向警予等人,他们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蔡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结识了自己的爱人李富春。两人同是革命中的有志之士,彼此在讨论中常常擦出思想的火花,渐渐地,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深厚。
最终,他们决定结婚。那时条件艰苦,婚礼简朴,虽然没有盛大场面,但身边的朋友们仍然关心和支持,仪式也并未缺失。
婚后不久,他们有了孩子,但这个消息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喜悦。由于他们长期忙于革命工作,孩子只能寄养在朋友家。
回国后,孩子被送到了老家,由祖父母照顾,父母与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见面。
不过,李特特在上海时,虽然白天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至少晚上的时候能够与父母团聚。
因为国民党势力庞大,革命活动充满危险,为了安全,李特特最终被送到了苏联的儿童院。
在这里,虽然她无法见到父母,但至少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她不再需要随父母四处奔波,可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拥有属于自己的床铺。
在苏联,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并且结识了一位帅气的苏联小伙,两人彼此投缘,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两人开始交往,并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由于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两人互相依靠,最终走到了一起,还迎来了他们的孩子。
随着解放后的到来,李特特收到了家中的来信,母亲希望她能回国工作,因为新中国正处于建设阶段,急需各类人才。
李特特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祖国的建设。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她从未抱怨。
尽管父母已经是干部,但他们并没有借助职务之便帮助她,一切都靠她的努力与自力更生。
在苏联,她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这些知识在回国后派上了大用场。她进入了多个精密研究基地工作。然而,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跨国婚姻也面临重重困难。最终,他们选择了分开。
这一决定令两人都非常伤感,但却是无法避免的。
直到1975年,李特特的父亲去世,而她却因特殊的身份未能前去送别。那时,她与苏联人结婚的背景让她在那个特殊时期,成为了敏感人物,连聂荣臻这样的老元帅前来劝说也无济于事。
这其实也是保护她的方式,毕竟她的特殊身份在场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麻烦。
信息来源:
李富春独女李特特革命家庭影响我人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富春独生女,“化缘”度晚年.《环球人物》
《李富春:岁寒松与柏忠贞照千古》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