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播出36年,当时的特效你看出来了吗?白龙马竟然是黑的

2025-05-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1

提到《西游记》,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旋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这段旋律来自1986年版《西游记》的片头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在36年后的今天依然深深影响着年轻观众。很多人认为,这首歌就是《西游记》的经典之作,堪称该剧的标志。而1986年版《西游记》获得的广泛认可,至今无人能超越,无论是后来引进的先进技术,还是精美的画面效果都无法超越它的魅力。对于许多观众来说,这一版本的《西游记》更像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然而,背后的创作过程并不像它所展现的那样轻松,实际上,这个“神话”的诞生过程,堪比唐僧取经的艰辛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2

要拍摄一部电视剧需要多少台摄像机?86版《西游记》的摄像师王崇秋告诉你,他只需要一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影视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设备和技术水平都远远滞后于时代的需求。因此,在拍摄《西游记》时,整个剧组只有王崇秋一位摄像师和一台摄像机。王崇秋的工作压力极大,他不仅要负责拍摄多个角度,还要构思画面、布置场景,甚至要亲自操作。为了拍摄不同的镜头和角度,有些场景需要演员们反复演绎多次。例如,《师徒过通天河》这一场戏,王崇秋需要分别拍摄四个主角的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以及为了后期特效制作所需的镜头。由于只有一台摄像机,无法一次性完成拍摄,所以演员们和工作人员不得不反复在水中进行表演,艰苦的拍摄条件让大家都泡在河水里,重复一遍又一遍。

为了重现《西游记》原著中的《除妖乌鸡国》一节,展现孙悟空变小的情节,王崇秋想尽办法,从国外买来了一台特效机。这台特效机的工作原理是:先在绿幕前拍摄演员的动作,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将演员从背景中抠出来,再与背景合成。尽管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复杂。特别是由于这台特效机是中国影视界的首台特效设备,王崇秋拿到的使用说明书几乎完全看不懂,而他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究。经过紧急的学习后,他只能够掌握静态画面的合成技术——也就是说,变小后的孙悟空只能是一个静止的画面,无法表现出他活灵活现的动态感。尽管如此,这也只能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佳效果。最终,他通过绿幕拍摄六小龄童的动作,利用特效机将其缩小成静止的画面,并成功将这些画面合成到合适的背景中。《除妖乌鸡国》这一场戏,最终得以完成。

王崇秋也曾希望用特效机拍摄更多的镜头,比如《真假唐僧》中两个一模一样的唐僧。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些镜头的制作方法已经显得非常基础和简陋,但在当时,这已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然而,这项技术并没有让王崇秋感到兴奋,反而让他更加困扰。因为特效技术的应用反而让拍摄进度更加缓慢。那时候的抠像技术尚不成熟,服装道具的颜色也繁杂多样,单一颜色的幕布无法完全满足拍摄需求,导致了画面出现明显的色差。面对这一难题,王崇秋只能采取一个“笨办法”:重复拍摄,每次拍摄时更换不同颜色的幕布,然后在后期进行多次的抠像合成。这种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也勉强解决了技术难题。就这样,《西游记》的拍摄进度显得非常缓慢,最终,整个剧组用六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25集的拍摄。

3

“因为我们是在做艺术,不是为了名利钱。”这是导演杨洁在多年后回忆拍摄1986年版《西游记》时写下的话。她对还原原著情节的执着,始终贯穿于拍摄的每个细节。为了还原真实的“取经之旅”,杨洁带领剧组几乎走遍了全国26个省份。有一次在拍摄穿越瀑布的场景时,由于山路湿滑,四名师徒险些滑下山崖,幸好工作人员及时拉住了他们,才避免了一场事故。对于一些场景,剧组也常常面临地理上的不便,虽然孙悟空所在的花果山外景是在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拍摄的,但内景却是在湖南的波月洞拍摄的,两个地方的距离遥远,剧组不得不进行长途跋涉。

除了实景拍摄,杨洁导演也特别注重神话场景的还原。比如龙宫的戏份,剧组为了呈现孙悟空在水中的感觉,采用了一个鱼缸拍摄法。摄像师王崇秋将摄像机架在鱼缸后面,通过灯光模拟阳光照射到水底的效果,同时用拍打鱼缸的水来产生波浪,效果非常真实,最终成片的效果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反响。在拍摄天宫的场景时,杨洁特别请来了八一厂的烟雾师傅,用大量干冰制造烟雾,营造仙气缭绕的氛围。尽管干冰的烟雾让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眼睛感到刺痛,长时间待在这种环境下甚至可能导致头晕眼花,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剧组依然坚持拍摄,甚至曾因拍摄时间过长导致一位演员晕倒,但幸好经过及时处理,并未对演员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拍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腾云驾雾的场景,杨洁导演亲自前往香港学习吊威亚技术。当时的吊威亚并不像现在这样安全可靠,演员常常会因失误摔伤,有一次,扮演沙僧的闫怀礼就在吊威亚时摔倒,直接砸到了摄像师王崇秋的身上,王当场晕了过去。吊威亚的设备非常珍贵且昂贵,剧组为了节省经费,甚至在绳索有磨损的情况下依旧继续使用。由于资金紧张,剧组每位工作人员的餐费仅为5毛钱,这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还好,但到了经济发达地区,这5毛钱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尽管如此,剧组没有人抱怨,因为每个人都深知自己是在为艺术而奋斗。正如杨洁导演所言,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在为艺术献身,辛苦与付出都没有怨言。

4

你知道吗?剧中的“白龙马”其实是“黑龙马”?起初,剧组没有找到合适的白马,最后只得找了一匹黑马,并涂上白漆。但这样一来,拍摄水下场景时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当“白龙马”下水时,水面上会飘起白漆,等它再从水中出来时,马身上的白漆便变成了黑色。最终,剧组还是找到了适合拍摄的白马,避免了“黑龙马”现象。

六小龄童为了拍好孙悟空一个翻越万里、跃上高空的动作,甚至在蹦床上完成了许多挑战性的跳跃动作。李鸿昌,作为这部电视剧的制片副主任,虽然通常制片人不出现在剧中,但他却在86版《西游记》中出演了多个角色,从钓鱼的老人到朝廷官员、商人乃至蜈蚣精等角色都由他饰演。杨洁导演觉得他演得非常有趣,便安排他继续饰演其他角色。闫怀礼不仅扮演沙僧,还在剧中饰演了太上老君、千里眼、牛魔王等9个角色。第二任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也曾出演过东海龙王,第三任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也饰演了朝廷文臣、龙王等多个角色。剧组中的李建成更是一人担当了20多个角色,几乎每一集都会有他的身影。

这些演员一人多角的现象,其实是因为剧组的资金不足。原著中大约有160多个重要角色,剧组虽然想做到每个角色都有演员出演,但由于经费问题,许多配角只能由现有演员承担。演员们也非常理解这一情况,尽管劳累,他们依然毫无怨言,按每集结算工资。1982年,《西游记》先后推出了前三集《除妖乌鸡国》,便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强烈关注。1986年春节期间播出11集时,收视率竟高达89.4%,可以说是当时的现象级节目。直到1988年完整版25集的正式播出,更是掀起了国内的“西游热”。到了2000年,导演杨洁继续执导的《西游记续集》首播,圆满落幕。

《西游记续集》的片尾曲由杨洁亲自作词,其中写道:“回首望,多少往事历历;凝结下,一片真情依依。”这句话不仅是对师徒四人取经之路的深情回忆,也隐含着对拍摄86版《西游记》剧组成员的深情致敬。或许正是由于每个参与者从导演到演员,都怀着为了艺术献身的心,才使得86版《西游记》成为了无可撼动的经典。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