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乌龙,放映错位与观众整活:北影节迷惑行为大赏
每年,北京国际电影节都会吸引大量影迷和观众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与这场为期10天的电影盛宴。今年,313部影片和超过千场的放映让影迷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匆忙穿梭,尤其在地铁上,影迷们以“特种兵”般的节奏奔向各个影院,这已成为北影节期间常见的景象。
今年,河豚君也从一些有趣的切片中观察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比如,黄牛的抢票乌龙事件,京剧版《霸王别姬》一经上线便迅速售罄;另一则则是大卫·林奇的短片集被错误地放映成1920年默片《最后的莫西干人》。此外,映后环节更是成了各种魔幻场面,有人热衷于自我展示,有人则执着于报出自己的校名……这些种种奇闻轶事,构成了北影节除官方展映之外的另一面,成为观察当下电影节生态的独特视角。
**2025北影节佳片推荐**
本文采访了四位业内相关人士,他们也是「娱乐资本论」2025年第260-263位受访者,分享了他们的独特视角。
**赶场篇:跑步挑战、黄牛乌龙**
在影迷和观众群体中,有两类人群格外引人注目。今年,为了庆祝电影诞生130周年,一些影迷突发奇想,组织了“四月影院跑步挑战”,最特别的路线一,堪称“电影史朝圣之旅”。从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大观楼电影院出发,途经前门大街、电影资料馆,最后到达“天幕黑彩云”门口的麦当劳。大观楼是1905年《定军山》首映的地方,这一场跑步活动仿佛带着影迷们穿越回中国电影的起点。
资深影迷们早已熟悉抢票的规律,手握各大影院排片表,跨区追求热门电影票,反复刷新页面,甚至催生出了“代抢票”的灰色产业链。代抢票的费用通常在99元到400元之间,像今年的《玛丽和马克思》票价就曾大幅上涨。北影节期间,黄牛常年“割韭菜”,经典影片的票价成了“硬通货”,例如《让子弹飞》这样的国民级影片票价会翻涨三到五倍,而《爱在》系列的票价更是上涨一倍。尤为滑稽的是,今年的《霸王别姬》事件,黄牛们疯狂抢购京剧版《霸王别姬》的票,并加价数百元出售,直到影迷们提醒他们这是不同版本的《霸王别姬》,黄牛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乌龙,最终将票价降至20元。
此外,电影票交易中的骗子现象也时有发生。影迷们总结出了三大“陷阱”:伪造票根、二次出售过期票、以及将同一张票卖给多人。尽管如此,影迷们也总结出了不少解决方法,其中最为可靠的是通过扫描电影票二维码来核实票据的真实性。整个电影节成了一个抢票的“修罗场”,黄牛的疯狂、影迷的执着以及各种乌龙事件,成了开幕前最热烈的“番外篇”。
**放映篇:影片错放,开场40分钟才发现**
电影节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展映单元的质量,北影节已走过十四个年头。资深影迷们早早就整理好了影片的详细信息,并转发至影迷群,大家在讨论中一边期待一边规划路线。然而,今年的放映环节却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影片放映体验方面的逐年下降。
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乌龙发生在4月20日的放映中。当时,影迷们看到的并不是《大卫·林奇短片集》,而是1920年的默片《最后的莫西干人》。影迷们起初感到不对劲,但随着影片进行,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根本不是大卫·林奇的作品。许多人开始陆续离场,但也有一些观众选择留在座位上,硬着头皮看完。这场“跨世纪的放映”持续了90分钟,最后只得退票并安排观众去其他剧院观看,然而许多观众因为时间不合适并未前往,影迷们为此损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
**魔幻时刻:映后提问“翻车名场面”**
映后提问环节也成为了今年北影节的“魔幻时刻”。4月23日,《都灵之马》的映后,70岁的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拄着拐杖走进现场,却遭遇了一场混乱的提问。有提问者纠缠于“您还记得胡波导演吗?”的问题,还有人突然朗诵自创诗,甚至第一排的观众全程用手机拍摄导演。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观众将映后环节当成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忽视了公共交流的规则。很多时候,提问者的过度自我表达并未推动导演与观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核心对话。
面对映后环节的失控,主办方和主持人似乎也无计可施。虽然“现场举手提问”的传统模式保留了互动的开放性,但并未有效筛选观众的问题,导致提问失控。真正有价值的交流和对话被这些无关紧要的自我展示所淹没。
**总结:破局在望**
虽然北影节存在放映事故和观众行为不当等问题,但也在努力寻求突破。通过推出“北京电影生活节”等活动,吸引了更多“路人”走进影院,这为打破固有影迷圈带来了一丝希望。只要管理得当,影迷的需求得到尊重,北影节完全有可能迎来更多好评,突破当前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