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首任前妻鲜为人知:华裔科学家,父亲赫赫有名
1976年寒冬,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洗印厂里,24岁的水暖工陈凯歌正握着扫帚,愣愣地站在原地。墙上的一张纸,写满了雄浑的唐诗,字体刚劲有力。得知这行字出自一位女孩之手,陈凯歌不禁刮目相看。
他并不知道,这位名叫孙加林的女孩早已默默关注着他。
1952年,孙加林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了十年动荡的岁月,她终于在1976年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在厂里的培训班上,她注意到一个高大挺拔的男孩总是低头安静地看书,认真做笔记。这个与众不同、好学上进的男孩就是陈凯歌。孙加林从小喜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并且酷爱唐诗宋词。
有一次,孙加林在复习一首唐诗时,随手在桌上写下了:“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霜鹰近北首……”她没想到,正巧被陈凯歌看到了。那时,唐诗如此生僻,非博学者不可知,而她的字迹隽秀,显然是长年累月的功夫。陈凯歌因这首诗和她的字迹,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颗心迅速靠近,很快,他们进入了热恋,谈及婚姻。然而,孙加林的父亲孙芳垂却为女儿的草率决定感到担忧,决定和陈凯歌单独见面,想为女儿把把关。陈凯歌对这位“准岳父”充满敬意,心情也格外紧张。
孙芳垂,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建筑设计师,经历极为传奇。他曾作为翻译员参加远征军,穿越险恶的驼峰航线,参与中缅战区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广播电视电影部设计院的总工程师,设计了北京饭店、西苑会议厅、首都剧院、农业展览馆等众多标志性建筑。然而,因特殊年代的政治原因,孙芳垂一家也遭受了不公待遇,家人曾一度陷入困境。他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刚恋爱几个月就要结婚,内心充满担忧。
在一次公园的见面中,陈凯歌巧妙应对,用高情商赢得了孙芳垂的认可。1976年,陈凯歌和孙加林在简陋的9平方米小屋里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虽然房子不大,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爱。第二年,随着高考恢复,志向远大的夫妻决定一起考大学,互相鼓励,共同奋进。
日复一日,他们在备考中互相支持。为补充营养,孙加林常常煮两个水煮蛋,两人一边吃一边交流,时而笑声满屋。高考结果出来时,孙加林如愿以偿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而陈凯歌则遗憾落榜。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第二年在30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梦想。
两人在各自的学习和事业上忙碌,只有周末才能见面。1982年,孙加林顺利毕业,进入北京设计院,参与了包括北京昆仑饭店在内的多项重要项目。陈凯歌则在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投身电影事业。
1984年,孙加林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前往加拿大皇家大学攻读医药化工硕士。得知这一消息时,陈凯歌的脸色却异常沉重。“我们已经不小了,也该考虑孩子的事情了……”他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顾虑。尽管如此,孙加林并不愿放弃这次珍贵的机会,最终选择了继续深造。争执过后,她还是离开了,带着对理想的坚定追求,远赴加拿大。
两人各自忙碌,陈凯歌全心投入电影制作,筹拍处女作《黄土地》。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联系,随着时间推移,感情逐渐变得淡漠。1985年9月,陈凯歌带着电影《黄土地》前往加拿大参展,夫妻俩终于久别重逢。
这时,孙加林提出,“我去帮你申请留在加拿大,作为学者。”陈凯歌拒绝了:“我的根在中国,我的电影也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他劝她回国,但孙加林此时已经收到了来自美国杜邦公司的高薪邀请,再次面临事业与感情的抉择。她选择了事业,两人也因难以妥协最终分道扬镳。
1986年,两人和平离婚,没有孩子。孙加林全身心投入工作,成为杜邦公司的一名顶尖科学家。她的事业一帆风顺,1989年她再婚,并育有一子一女。2006年,她被派往上海担任亚太区总裁,尽管忙碌,依旧与家人保持着联系。
2011年,孙加林带着深深的悲痛送别了父亲。91岁高龄的孙芳垂,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直到去世前,他才如愿成为党员,圆了多年的心愿。
离婚后的孙加林,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是陈凯歌的第一任妻子。陈凯歌则经历了两段婚姻,先后与章含之的女儿洪晃和“大陆第一美女”陈红结婚。与孙加林的联系也渐渐疏远。
十年的婚姻,最终变成了各自的过去。孙加林用她的专业与事业找到了新的生活,而陈凯歌也在电影世界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当爱情与理想无法兼顾时,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后,他们的生活轨迹渐行渐远,彼此成了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过客。
有时,缘分注定只是短暂的相遇,而理想则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执念。爱情和离婚,既是缘分的开始,也是人生的另一种解脱。茫茫人海,相遇是幸运,分别是成长,彼此安好,便是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