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钿甜事件:不冤枉一个无辜者,也不放过一个违法者
演员黄杨钿甜因佩戴一对价值230万元的奢侈品耳环引发舆论风暴,从“星二代炫富”到“公务员家庭资产疑云”,事件层层发酵,折射出公众对权力监督、财富透明度的集体焦虑。
在这场舆论漩涡中,既需警惕以“正义”之名行网络暴力之实,更需坚持“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法治原则,既要避免冤枉无辜者,也要彻查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与违法乱纪行为。
公众的追问并非“仇富”,而是对“权力影子财富”的天然警惕。公职人员及其家属的财产来源,本应接受更严格的监督。
黄杨钿甜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其家庭财富积累与父亲杨伟的公务员履历是否存在关联。即便耳环为仿品,黄杨钿甜童年豪宅、奢侈品消费记录仍引发质疑。其父杨伟2017年辞职前月薪仅数千元,母亲收入未公开,家庭资产如何支撑高消费?若为经商所得,其商业版图涉及影视、生物科技、移民咨询等领域,是否存在利用公务员资源“铺路”的嫌疑?
杨伟于2017年辞去雅安市经合外事局公务员职务,恰逢女儿演艺事业起步期。尽管官方称其辞职后经商合法,但网友发现其名下公司股权在事件曝光后紧急变更,被质疑“切割风险”。此类操作是否符合正常商业逻辑?
杨伟曾参与雅安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其妻弟公司业务涉及移民咨询,网友担忧是否存在“权力变现”链条。尽管杨伟否认公司业务与赈灾相关,但赈灾资金监管漏洞曾引发多起贪腐案件,此类背景需从严核查。
网友深挖黄杨钿甜家庭背景、公司股权变更等细节,虽有助于真相浮现,但部分猜测(如“超生二胎”“走私发国难财”)缺乏实证,已涉嫌侵犯名誉权。舆论监督需以事实为依据,而非情绪宣泄。
杨伟辞职已逾八年,但其经商行为是否与原职务存在利益关联,现行《公务员法》缺乏有效追溯条款。建议建立“离职人员从业备案+定期审查”制度,防止“洗白”灰色资产。
杨伟妻子、弟弟的商业活动涉及移民、生物科技等敏感领域,但公职人员家属的经商申报多流于形式。可借鉴香港“利益冲突申报”制度,强制公职人员家属公开主要商业关系。
黄杨钿甜事件已超越娱乐八卦,成为检验社会法治成色的试金石。公众期待的调查结论不应止于“耳环真假”,而需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家庭巨额财富是否合法?权力是否被用于商业变现?现行制度能否防范类似争议?
“不冤枉一个无辜者”要求司法调查遵循证据链,“不放过一个违法者”则需要制度堵住监管漏洞。唯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财富经得起公众审视,才能平息舆论争议,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