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赐》非常大感触:五星大厨做辣条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最近看《天赐的声音六》,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句话的含金量:“五星大厨做辣条”,这真是越来越贴切了。节目中引入了不少网络神曲,这些作品的旋律要么简单到令人上头,要么歌词直白得几乎没有深度,甚至有些像是AI写的,令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跳楼机》,那句“Baby我们的感情像跳楼机”,实在是让人疑惑不已,简直像是随意拼凑出来的词句。
如果这些歌是在《乘风》这种非专业的舞台上演绎也就算了,毕竟那不是专业的歌唱比赛,姐姐们大多不是职业歌手,观众也并非乐迷。但这档节目可不一样,参赛的几乎都是华语乐坛的顶尖歌手,比如杨坤、张碧晨、Ella、谭维维、黄子弘凡等,都是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实力派歌手,各自拥有一大批传唱度极高的作品,甚至曾获得过各类专业奖项。
然而,他们却要在这个音乐综艺里改编这些网络神曲,试图让原本的“快餐音乐”变得更有深度,为此,歌手们费尽心思。一些人通过大幅改编编曲来掩盖原曲的不足,另一些人则通过丰富舞台呈现,转移观众注意力,不让大家过于关注原曲的缺陷,还有的通过改变原曲的风格和情绪,制造反差效果。
例如,张靓颖和王以太改编《跳楼机》时,采用了“跳上楼梯合唱”的形式,演绎到最后,两人气喘吁吁,独特的表演方式把观众的注意力从歌曲本身的不足上成功引开。张靓颖凭借她强大的歌唱实力,将歌曲中的情感层层推进,而王以太则利用自己擅长的说唱元素巧妙融入,二人配合默契,演绎出了别样的张力,仿佛真的展现了情侣间激烈争执的场面,带领观众进入了其中。
而张碧晨改编《黑桃A》时,先是用弦乐前奏营造出一种“高级感”,让观众误以为她要带来交响乐的表现,结果突然间又切回原曲的洗脑电音,简直像是法餐厅端上了煎饼果子,还撒上了金箔。虽然这些努力都让改编的作品看起来更为精致,但无论他们如何用心,也仅仅是将这些作品从“专科生”唱成了“本科生”,最终的评价也只是“还行”,与经典仍然相去甚远。
就连杨坤也曾说过,改编这些作品比写一首新歌还要难。很多时候,改编的结果就像是在“愣改编”,整体效果常常非常拧巴。毕竟,这些网络神曲本身的局限性太大,像是一座不稳固的房子,无论怎么装修,终究难以成为坚固的大厦。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华语乐坛,歌手们也不得不寻找新的机会和突破。翻唱网络神曲,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张靓颖就曾凭借《白玫瑰》《风华绝代》等改编作品封神,这种方式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审美下沉”市场的粉丝。
不过,长期翻唱网络神曲,可能会影响这些歌手的艺术形象和音乐审美。就像让八大菜系的顶级厨师天天做淀粉肠一样,时间久了,大家可能都会忘记他们原本精湛的厨艺。而观众真正渴望的,是那些能够深刻触动内心的旋律,是充满深度和内涵的音乐作品,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快餐”式歌曲。
如果音乐综艺想要走出目前的困境,真正的出路还是要回归音乐本身。节目组应当给予歌手们更多自由,去选择真正符合自己音乐品味的曲目,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他们的实力与艺术价值。只有如此,音乐综艺才有可能成为华语乐坛的“造星工厂”,而非“搬运工”一般的存在。
写到这里,我大概也理解了,为什么去年《歌手》的回归会掀起一场音乐界的狂欢,而其他一些音乐综艺只能当作“综艺”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