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禁片,修女堕落丑态,无法忍受
禁忌这个话题一直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但很快,它与某些具体范畴联系起来,进而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禁忌仅仅是指某些特定的话题,超出这些话题范围就不算禁忌。显然,这样的划分意图明确,那就是通过禁忌来给特定群体或者国家贴标签,而这种操作也能达到舆论宣传的目的。很多人常常说国内电影市场充满了禁忌,而国外则显得更自由,这种对比其实是在暗指禁忌范围的不同。而且,许多人把禁忌狭隘化为他们自己无法触及的领域,却忽视了,国外也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禁忌。
今天,我们推荐的这部电影正好与“禁忌”相关。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禁片,禁片的原因非常简单——它触犯了英国的宗教禁忌,尤其是基督教的禁忌。但如果从国内观众的角度看,这部片子反倒显得不那么刺激,因为禁忌在不同文化之间本就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忽视这种文化差异,单纯讨论禁忌,那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这部影片《卢丹的恶魔》是一部宗教题材的电影,但它并不传递光明与希望,反而充满了黑暗。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的法国,那时,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席卷英国,而法国这个同样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却让君主制体制达到了巅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推崇个人自由主义的神父在自己的小城里掌握了巨大的权力。此举激起了城外贵族的不满,但由于普通民众的信仰,贵族们无法威胁到神父的权势。于是,贵族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除掉神父,而这时,神父的个人魅力已达到巅峰。
神父的魅力使得他的信徒中,甚至包括修女们,都无法抵挡。一个修道院的修女甚至疯狂地爱上了神父,并幻想着与神父发生关系。与此同时,城外的贵族们看到了机会,很快通过毒计使得神父从权力巅峰跌落。电影被禁的原因,也在于其彻底摧毁了宗教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揭示宗教竟然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这一切是基督教文明在欧洲根深蒂固的禁忌。与《十日谈》之类对基督教淫乱的描写不同,本片全方位系统地揭示了基督教的负面,毫不遮掩地表现了它在欧洲人眼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影片不仅反思了基督教的主教文化,还揭露了被冤枉的神父不仅仅是个受人尊敬的神职人员,还是一个深陷淫乱的罪魁祸首。即便最终神父被烧死,也没有变成所谓的完人。值得注意的是,神父虽然维护了这个小城免受战火侵扰,但他的私德却极为堕落,背叛了自己对信仰的承诺,也背离了基督教对神职人员的道德要求,这种情况与当代教会中的犯罪丑闻相呼应。这样丑闻的普遍性在影片中成为常态。
这部影片呈现了本应神圣的地方变成了堕落的场所,曾经高尚的神父也试图通过婚姻自由的言辞为自己道德败坏辩解。影片通过这些展现了对基督教教义的挑战。此外,神父的驱魔仪式只是一个拙劣的伪装,皇权轻松地操控了神父与驱魔的把戏,甚至在曝光了骗局之后,神父依然利用这个伎俩完成了权力的更迭。影片里的疯狂程度已经达到不惜牺牲基督教的利益,也要实现个人目的的地步,无论在任何宗教或国家,这样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卑鄙的。
更重要的是,影片也揭示了基督教内部的派系斗争。在片头,我们看到新教徒被天主教徒残忍杀害并绑在车轮上,这种暴行让基督教的圣洁面纱破裂。派系之间的争斗已经远远超越了国家之间的战争,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影片的深刻性和挑战性让人不得不问,基督教的权威为何没有“破防”?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对禁忌的定义大相径庭,而国内的自由创作者常常试图用“禁忌”这个标签来框定我们,这种行为显而易见。西方世界真正的禁忌,反倒在我们国家显得不值一提。甚至这部禁片,在国内更多观众看来也只是一个笑话。这种文化和禁忌的无法共通,恰恰是那些高谈自由的人的一记耳光。你敢在基督教文化下谈论自由吗?显然,他们连敢言论的勇气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