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特攻队》:清理烂摊子,顺便上一道小菜,带来新意
文|零壹
4月30日,《雷霆特攻队》提前三天在中国市场上映,虽然它并不是漫威电影宇宙中的一线大作,但从漫威电影宇宙的全局发展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影片。这部电影不仅是漫威电影宇宙“第五阶段”的压轴之作,而且也是凯文·费奇回归漫威影业担任制片人后的首部电影。
因此,《雷霆特攻队》在漫威宇宙未来走向以及迪士尼对漫威电影的掌控上,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对迪士尼的掌门人艾格和漫威影业的创始人凯文·费奇来说,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要结束漫威电影宇宙在第四阶段开启多元宇宙后的规划混乱与质量下滑现象,并为接下来的影片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为《复仇者联盟5:毁灭之日》和《复仇者联盟6》铺路。
但回到影片本身,《雷霆特攻队》并不具备像美队、蜘蛛侠、雷神等经典英雄那样的号召力。它主要聚焦的是一群二线反英雄角色,且其中还有一个在原作中常被用来充数的“战力天花板”——哨兵,显然无法和主流超级英雄的魅力比肩。从漫威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并非一部高成本的大片,也并没有意图在票房上大肆争夺,它更像是与DC的《自杀小队》相似的反英雄小队类型故事。
可以说,受限于题材和人物设定,《雷霆特攻队》注定无法成为一部引领漫威复兴的力作。
了解了电影的背景后,再来分析《雷霆特攻队》制作上的亮点和不足就更加清晰了。在凯文·费奇的计划中,这部影片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低调收尾,为过去两年漫威宇宙的低迷时期画上句号;二是为未来的新复仇者联盟电影做足铺垫,打好基础。
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雷霆特攻队》显然不能成为像《雷神4》、《蚁人2》或《惊奇队长2》那样,口碑差评如潮的作品。它需要通过新的创作理念和回归本质的方式,为未来的漫威电影宇宙找到一个更稳固的起点。从结果来看,《雷霆特攻队》算是差强人意。影片的亮点并不是高特效的场面,而是重新找回了漫威此前擅长的幽默感和人物塑造。这恰恰也是美队、雷神、钢铁侠等经典复仇者人物深入人心的根基。
作为一部群像式的边缘反英雄集结电影,《雷霆特攻队》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理人物塑造的重心。影片主要将焦点集中在“二代黑寡妇”叶莲娜和“哨兵”鲍勃身上,并独特地将抑郁和无意义感作为情节核心,深刻展示了叶莲娜与鲍勃之间的情感纽带。
叶莲娜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没有超能力的角色,她与娜塔莎一样,都是训练有素的特工,战力较弱。与之对比的鲍勃则是漫威宇宙中的“战力天花板”,但他内心的情感问题远超绿巨人。叶莲娜因姐姐娜塔莎的死陷入抑郁,甚至一度有自杀倾向,影片恰到好处地刻画了她不同于娜塔莎的个性。她的毒舌和幽默为影片增色不少,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孤独与痛苦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在她与鲍勃的“话疗”中,情感的交织让这一段情节变得更加真实与动人。
鲍勃这一角色的刻画为漫威电影宇宙增添了新的可能性。尽管他在漫画中较为薄弱,通常作为强力备胎在重大事件中登场,但电影给了他一个全新的定位。鲍勃原本因童年创伤和药物滥用而人格分裂,但他最终为了保护小队挺身而出,这一转变充满了人性光辉。他与叶莲娜的关系,尤其是鲍勃内心的“虚无感”,成为了影片的精神支柱之一,影片通过鲍勃的心理变化巧妙地外化了“虚无”这一情感主题。
然而,影片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尽管叶莲娜和鲍勃的人物塑造颇为成功,但其他角色如巴基和沃克显得有些黯然失色,沦为工具人。影片的动作场面也呈现出虎头蛇尾的现象,开头几场打斗十分精彩,但随着剧情推进,哨兵的下线处理显得草率,单一的“虚无”展现方式和“话疗”情节也未能达到预期的冲击力,许多观众期待的高潮大战并未出现。
《雷霆特攻队》所在的漫威电影宇宙正处于关键转型期。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混乱背后,是迪士尼高层变动的影响,而凯文·费奇回归后,面对的挑战远比《复联4》结束时要复杂得多。特别是猎鹰版美队、惊奇队长等角色未能深入发展,导致观众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一度引发角色疲软问题。未来漫威影业急需培养一批新兴的英雄角色,并为现有的角色安排合适的退场。
凯文·费奇的小心布局显而易见,在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只有《死侍与金刚狼》、《美国队长4》和《雷霆特攻队》三部影片上映,紧接着《新神奇四侠》将成为新一轮多元宇宙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奇的目标是通过这些电影为《复仇者联盟5:毁灭之日》铺设路基,确保漫威电影宇宙在第六阶段能够再次焕发活力。
如果第六阶段能成功,漫威将重新回到以角色驱动视觉奇观的正道;但如果失败,可能会面临IP价值稀释和观众信任危机的困境。这是漫威电影宇宙在《终局之战》后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