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开门红》揭秘网络消息乱象,为何观众不买账?
这个周末,我去万达影院看了《人生开门红》,导演易小星的最新力作。说到这部电影,它聚焦的是网络直播行业的乱象,算是现实题材的一部作品。要用满分10分来打分,我觉得它至少能有6.5分。
当然,影片也有些瑕疵。易小星导演显然在借鉴韩国社会现实题材影片的尺度和镜头语言,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直击社会问题、呈现现象。然而,受限于一些已知的因素,许多镜头显得有点刻意和拘谨,未能深入挖掘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内涵,一些表达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深度。
看得出来,易小星在拍这部电影时,内心也有些拧巴。作为一位从视频网站时代走出来的鬼才导演,这种“拧巴”不仅让他自己很难过,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有些镜头让我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推荐大家去影院一探究竟。在国产电影中,这部作品在五一档甚至春节档之后,算是一部相对有亮点的佳作了。
电影还在上映,所以剧情细节暂时不谈了。不过,对于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其实并非直播带货这个题材,而是它的立意和结构。那种“无人不困于网,众生皆溺于情”的描写,简直让人联想到金庸《天龙八部》中的哲学内核——“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这正是易小星的高明之处。
影片通过直播带货这个切入点,超越了行业的表层描绘,镜头聚焦在那些被流量网络笼罩的普通人身上。主人公与周围的人——虚假的女友、叛逆的女儿、退休的母亲,甚至是一些边缘人物,大家都被织进了同一个数字化生存网络。女儿从崇拜网红到面对行业虚伪的认知颠覆,母亲从远离直播到沉迷于“蔡国庆式”虚假主播的情感投射,男友从揭露正义到沦为流量的囚徒,每个角色都在“直播--沉迷--反噬”的循环中经历了命运的变化,或者依然深陷其中,无法自知。
而且,主人公最后虽然获得救赎,却依然回到了这个网中,继续当起了助农网红。这种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让人想起《天龙八部》中的多个角色错综复杂的命运交织,把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的寓言。
作为多年来浸淫于影视创作的导演,易小星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他扎实的类型片功底。从早期短片中的黑色幽默,到如今对现实题材的类型化改造,他总能巧妙地将多元的影视语言融为一体,尽管这种融合稍显生硬。
导演通过巧妙的伏笔艺术,在细节中埋下了命运的注脚:女儿戴耳机看直播、母亲床头堆放的“假药”包装盒、反派大佬对公关总监的打压等,看似零散的符号,最终在结尾汇聚成网,揭示出每个人既是捕猎者,也是猎物的生存真相。
当揭露者用伤疤换取流量时,镜头冷静地呈现了数字时代的集体迷失。这个网并非他人所编织,而是每个网民指尖点击下共同构建的虚幻牢笼,没有人是无辜的!
电影结尾的多重反转也非常精彩,尽管有些人觉得这是画蛇添足。比如乐乐男友作为“正义使者”的最终堕落,恰好揭示了流量社会中的生存悖论——你反抗的可能正是你依赖的,你憎恶的往往就是你最终成为的。
如果这部电影有续集或外传,我建议聚焦乐乐男友的角色。易小星对人性的精准捕捉,让这部电影超越了简单的行业批判,恍如奉俊昊导演的艺术高度。
与同类影片相比,《人生开门红》高明之处在于,它拒绝说教,选择用结构本身来传递思想。当每个角色的命运线在直播间交织时,观众会突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时刻成为网中的一员——或是沉迷于主播的花言巧语,或是困守于数据的牢笼,或是不自觉地参与着流量的狂欢。
就像最近热议的事件“走路要保持安全距离”一样,无数网友对青岛法官的不公进行谩骂,却忽视了事情的真相。直到2025年5月11日上午,新华社和央视等主流媒体发布了现场监控视频,网友纷纷自责:“为什么我们没搞清楚事实就乱指责。”
嗯,再次提醒,这些所谓的“凶手”和“大反派”,往往就是屏幕前的你我他。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直播带货这个话题。作为长期研究直播带货行业的从业者,必须承认,直播带货的价值和贡献远远超过了它所暴露的缺陷,这也是讨论直播带货问题的基础。
不过,直播带货行业近年来确实暴露了不少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比电影呈现的更加触目惊心。电影只揭开了直播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但已足够引人深思,导演也成功捕捉到了行业内的一些痛点。
比如,电影中的大反派秦天龙,由王耀庆饰演,这个角色开豪车、住豪宅,表面上光鲜亮丽,被誉为“网络直播教父”。然而,他背后隐藏的真相却是欺骗消费者的血汗钱、对网络主播进行PUA操控。在真实的互联网行业中,像秦天龙这样的角色并不罕见,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做得更加恶劣。
那句“假的永远是假的”的怒吼,既是电影台词,也是对现实世界中行业乱象的控诉。当直播从“让世界变小”的工具沦为“假象温床”,不仅消费者的信任受到损害,整个行业的未来也岌岌可危。
电影还展示了行业自愈的可能性,从平台对违规账号的严厉封禁,到不法企业家被捕入狱,再到一些通过诚信经营的个体重新找回尊严,这条救赎之路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行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法治保障、道德守护和人心向善。
这也是易小星留给观众的一点点善意吧。
最后,作为观众,相比电影中的“乐乐之死”的遗憾,真正让人感到心痛的是——现在的电影市场真的是太糟糕了。
截至2025年5月11日,《人生开门红》的票房依然未突破1亿,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相比之下,导演的上一部作品《人生路不熟》票房高达11.84亿,这两部电影在制作质量和娱乐性上并无差异,甚至同为五一档。然而,仅仅相隔两年,市场反应却截然不同。
这并非易小星导演的问题。除去《幽灵公主》的重映版,其他电影如《水饺皇后》、《猎金·游戏》、《大风杀》和《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等,都未达到预期,观众评分和市场表现完全脱节。尤其是《水饺皇后》,最初的预期是对标贾玲的《热浪滚烫》,然而票房才2亿多,给出品方带来了巨大亏损。
我是在周末去看的《人生开门红》,影院人少,电影结束后,我不禁想起冯小刚的经典台词:“我做什么生意,都不会做电影生意!星期天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
春节期间,我们都以为《哪吒2》会激活中国电影市场,吸引更多观众进电影院。现在冷静下来一看,今年的电影市场如果不算《哪吒2》,将会是自猫眼统计以来票房最差的一年。
从整体市场情况来看,自三月以来,工作日票房一两千万,周末票房不破亿已经成为新常态。这样的市场健康吗?这合适吗?这正常吗?
现在,我们有一些“不垃圾”的电影和“不垃圾”的观众,但奇怪的是,它们却共同造就了一个“垃圾”的市场。这该如何破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