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臧溪川齐俊盛《无尽的尽头》在黑暗中点亮希望之光

2025-05-1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被告人万学民……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随着这一判决的宣布,剧集迎来了高潮,观众在弹幕中留言,期待第二部的上映。导演臧溪川和齐俊盛的合作已是第三次,这次他们挑战了检察官题材的剧集,通过极具现实质感的镜头语言深刻呈现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当剧中林之桃宣读万学民死刑判决时,导演巧妙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法庭的肃穆与操场上孩子们的笑脸相结合,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年轻导演“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完美体现:面对黑暗时不失光明,揭示创痛时仍留存希望。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案件的复杂叙事,导演通过精心的剧本剖析,采用了“单元剧主线贯穿”的结构,成功打破了叙事难题。从三少年杀人案到舞蹈学校性侵案,每个案件的呈现都经过深思熟虑:家庭暴力的场景通过手持摄影增强临场感,校园偷拍案则通过监控视角的镜头增加压迫感,而少女纵火案的烈焰则通过冷暖色调的交替呈现人物内心的变化。这样张弛有度的影像手法,既保持了法律题材的严肃性,又避免了过度渲染暴力,减轻了观众的观影不适。

导演在创作中强调:“未检题材需要同时具备法理的精准和人文的温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带领团队历时两年走访基层检察院,将“合适成年人到场”、“一站式询问”等专业制度自然融入剧情。剧中万学民性侵案的庭审戏份,导演刻意避免了对受害少女面部的特写镜头,而是通过大量俯拍镜头和检察官背影的中景镜头,既保护了叙事的完整性,也体现了司法程序对未成年受害者的特殊关怀。

在平衡法律专业性和大众观赏性方面,导演及其团队表现出了精准的把控力。面对“租用儿童”盗窃案中的复杂犯罪链条,他采取了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潘雄的犯罪策划会议与孩童实施盗窃的现场交叉剪辑,再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过程,将法律科普巧妙融入剧情推进。这种“普法于剧”的方法,使该剧在腾讯视频创下13次日冠的纪录,也获得了法律从业者的专业认可。

对于观众关注的量刑争议,导演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作出了艺术回应。在黄家旺校园霸凌案判决后的镜头中,导演使用了观众参与的视角,跟随白恩宇穿越少管所的走廊,铁窗外摇曳的树影与少年犯麻木的面孔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定格在管教办公室墙上的“教育、感化、挽救”红色标语。这种充满思辨的镜头表达,不仅尊重了未成年人犯罪中“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司法原则,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法与情”之间深刻的探讨。

从技术细节到价值传递,导演的功力贯穿始终。在处理家暴案中的湖面弃子戏时,他放弃了常规的惨烈落水镜头,改为用俯拍视角展现涟漪渐散的湖面,并配合远处隐约传来的救护车警笛声,采用“以静写动”的表现手法,这种极具隐喻性的镜头引发了社交媒体上关于家庭暴力的广泛讨论。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明启评论道:“导演用视觉留白替代感官刺激,反而激发出更强烈的社会反思。”

在收官段落,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个超现实镜头——林之桃与少年时期的自己隔窗对望,这一镜头被网友评为“年度最催泪画面”,也正是导演“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集中体现。正如他在创作手记中所写:“我们要做的不是用强光刺破黑暗,而是点燃篝火,让每个在寒夜中跋涉的人都能看见希望。”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导演思维,使得《无尽的尽头》超越了普通行业剧的范畴,成为一部具有社会疗愈价值的电视剧。从林之桃在庭审中缅度困境的隐喻镜头,到剧终时林之桃与年少自我隔空相望的超现实画面,创作者始终践行着“在寒夜点燃篝火”的创作承诺。

正如该剧通过6个案情展现的未检工作图景,导演臧溪川和齐俊盛用冷峻但温暖的镜头语言证明:法律题材的影视剧不仅能成为反映现实的镜子,更能成为破晓时分的启明星。这种将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高度统一的创作实践,使得《无尽的尽头》成为2025年现实题材剧作的重要范本。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