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绍兰:24岁被抓去做慰安妇,被迫生下仇敌儿子,遭儿子记恨半生
2014年11月11日,一部名为《三十二》的纪录片在全国各大影院同步上映,随着它的播出,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关注。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曾经历过慰安妇岁月的韦绍兰老人的悲痛故事,随着影片的放映,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对韦绍兰的敬意在社会中掀起了波澜。
早在2012年,《三十二》的导演郭柯就开始寻找韦绍兰老人。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郭柯被这位92岁老人深深震撼。老人身体微微佝偻,面容上深深的皱纹如同一张饱经风霜的地图,仿佛在诉说着她曾经历的无尽苦难和痛楚。
韦绍兰曾在二战时期被日军绑架,沦为慰安妇,在那三个月的时间里,她经历了无数难以言喻的折磨,甚至还怀上了日本士兵的孩子,这使她在日后的生活中承受了更多的白眼和偏见。
1937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正式展开。日军的暴行遍布整个中华大地,他们做尽了各种恶事,留下了数不胜数令人发指的历史罪行。慰安妇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1944年,年仅24岁的韦绍兰正背着她的小女儿阿绥,外出寻找走失的小猪仔。然而,她并未察觉到在浓密的树影中,几名日本兵正在悄悄观察她。当他们对视一笑,搓了搓手,朝她走来时,韦绍兰下意识地感到一阵寒意。她迅速抬头,转身向山坡上跑去,可是她怎能逃得过身强体壮的日军士兵,很快就被他们团团围住。日兵粗暴地用刺刀挑开了她身上系着女儿的背带,阿绥从她背上掉了下来,痛得哭喊不止。韦绍兰只能抱着女儿,艰难地跟着这些士兵上了一辆卡车。
卡车里已经坐着几名被抓的妇女,她们低着头、面色苍白,恐惧和绝望弥漫在车厢里。她们曾听说过,若被日军抓到,必定下场凄惨。车上的每个人都预感到自己即将走向死亡,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接下来等待她们的,将远比死亡更为痛苦的命运。
车行驶的时间似乎异常漫长,景象变得陌生,车终于停在一处破旧的建筑旁,鬼子们粗暴地将她们赶下车,推入一间昏暗的房屋。屋内散乱地躺着几名衣衫褴褛的女孩,她们的眼神空洞,已被严酷的折磨压垮。韦绍兰和其他几名妇女顿时明白了自己即将面对的残酷现实,绝望的哭喊声不断响起,但很快就有几个人被拖走,枪声响起,他们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韦绍兰明白,若想活命,唯一的办法便是忍耐,她必须等待机会逃脱。三个月的日子,韦绍兰咬牙坚持着,虽然没人知道她是如何熬过这段恐怖时光的,但她始终在寻找逃跑的机会。她自己曾说道:“我天天在想办法逃跑,心里非常害怕,几乎忍受不了。”
三个月后,终于迎来了一丝希望。在日本兵稍微放松警惕的一刻,韦绍兰趁机抱起女儿,小心翼翼地走出门外,开始了她那一段绝望却坚决的逃亡。她一路奔跑,不敢回头,心中早已设想无数次逃跑的路线。直到她遇到一个过路人,询问到了自己的家乡的方向。那时,她才得知自己已逃出了慰安所,距离家已有20公里。
无论距离有多远,韦绍兰不曾停下脚步。她抱着女儿,忍受着双脚的剧痛,一路向家走去。途中,她渴了便去人家讨水,饿了则偶尔会遇到好心人给她一碗红薯粥。经过两天艰难的行走,韦绍兰终于回到了家中,但迎接她的却是丈夫愤怒的面容。他怒斥她:“你居然还敢回来!”那一刻,韦绍兰心如刀割,满怀委屈与疲惫,泪水不禁滑落。
然而,在丈夫的愤怒中,婆婆挺身而出,劝阻儿子:“她不是自己愿意的,是被鬼子抓去了。”尽管丈夫明白妻子并无错,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和失望却难以宣泄,他沉重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韦绍兰跌坐在地,泣不成声,婆婆安慰她:“你回来就好,别哭了,赶紧看看阿绥,喂她吃点饭。”
女儿阿绥就是韦绍兰在这三个月黑暗岁月中的唯一精神支柱。她立刻将女儿抱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女儿还在,她便能坚持下去。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喘息的机会。阿绥突然发起高烧,韦绍兰试尽了各种方法,却无济于事。她只能抱着烧得发烫的女儿,感受她的体温一点点从滚烫到逐渐冰冷。最终,阿绥不幸去世,韦绍兰的世界再次坍塌。
失去女儿后,韦绍兰的生活再次陷入绝望,甚至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喝下了农药,但命运捉弄她,药物的效力不足,韦绍兰被及时救治。令人意外的是,她竟然怀上了一个新生命。当韦绍兰得知自己怀孕时,丈夫愤怒至极,指责她怀上了“鬼子的种”,要求她堕胎。但婆婆担心这次堕胎后韦绍兰将无法再怀孕,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让她把孩子生下来。
躺在床上的韦绍兰,泪如雨下。她心中无数次质问自己:为何自己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甚至怀上仇敌的孩子?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放弃生活。婆婆看出她的绝望,语重心长地劝她:“死什么,活着才最重要,活下去吧!”就这样,韦绍兰勉强振作,艰难地坚持了下来。
随着怀孕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韦绍兰对肚子里的孩子有着复杂的情感。她对这个孩子充满恨意,但作为母亲,她又不得不爱他。最终,罗善学降生了。看到自己的孩子,韦绍兰心情复杂,既为他的生命感到痛惜,又感到无尽的悲伤和无奈。
罗善学长大后,韦绍兰的丈夫从未将他视为亲生儿子,甚至对他极尽冷漠与排斥。村里的孩子们也因为知道罗善学的身世,纷纷辱骂他,甚至动手打他。而罗善学也常常对母亲道:“为什么你要把我生下来?”每当他这样问时,韦绍兰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但她仍然不曾放弃他。
罗善学终于长大成人,韦绍兰也为他寻觅婚配。但每次当提到他是日本人的儿子时,媒人都会立刻拒绝,“我们绝不嫁给日本人。”这句让母子二人听了无数次的话,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善学选择留在家中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后,他也渐渐成了真正孤独的存在。然而,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充满愤怒与悲观,而是学会了平和地面对生活,独自一人生活得更加乐观和坚强。
2006年,日本首次承认曾在广西桂林强行征用慰安妇,新闻一经发布,韦绍兰的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们蜂拥而至,采访她并鼓励她站出来,讲述那段被掩埋的历史。经过深思熟虑,韦绍兰决定为所有慰安妇发声,为她们争取正义。
2007年,韦绍兰和罗善学一同赴上海参加“慰安妇资料馆”活动,公开讲述自己曾经历的种种苦难。同年12月,她们还赴日本参加了“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的活动。尽管她的亲身经历成为证实日本罪行的重要证据,但日本方面始终拒不承认任何过错。
随着《三十二》的拍摄,韦绍兰的故事再次被广泛传播。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慰安妇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激烈。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韦绍兰等老人已经逐渐老去。纪录片的拍摄完成后,《三十二》的名字也被改成了《二十二》,因为剩下的幸存者已经不多。
岁月如梭,韦绍兰老人用她的一生见证了历史的深重苦难和民族的坚韧。她始终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哪怕一度被命运摧残到几乎丧失希望。在影片拍摄期间,她的生活十分拮据,每个月仅有50元的生活费,几乎只能吃白菜充饥,但她依然笑对生活。甚至在临别时,她仍然为导演郭柯送上了一个100元的大红包,嘱咐他去“买点糖吃”。
正如毕淑敏所说:“只有内心的坚定,才能把岁月留下的伤痕,化作成长的书签。微笑,虽饱经创伤,仍动人心弦;美丽,虽历经磨难,依然风韵不减;慈祥,历经摧残,却依旧温暖如春。”
韦绍兰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人生即便遍布磨难,依然能以坚韧的笑容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