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豆瓣8.2的《无尽的尽头》,被更多非“剧迷”看到

2025-05-1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25年5月11日刊| 总第3963期

昨晚,《无尽的尽头》以一种让人“血热”的方式迎来大结局。

在关键证据的突袭下,滑如鲶鱼般的幼女性侵犯万学民终于显出原形。当他被当庭宣判死刑时,林之桃(任素汐 饰)检察官望向旁听席,那里坐着的是一路走来组队携行的同行,是得到告慰的受害人和家属……

这个结局正是对剧名《无尽的尽头》的最佳具象呈现:宣判,意味着个案终结、正义伸张,但众望所托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没有尽头。

《无尽的尽头》4月24日在腾讯视频低调上线,全剧24集用了17天SVIP会员更新完毕。在追剧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在情节、镜头和片尾署名的细节里体味到主创对未成年人平等相待的用心,也能在观剧氛围中觉察到难得的审慎和尊重。

尽管是话题度极高的未检题材,且全剧涉及校园霸凌、毒父杀子、偷拍绑架、性侵幼女等恶性案件,但《无尽的尽头》始终未借题材特殊性追高“热度”。凭借细腻叙事和真实质感,这部剧赢得了观众对它的积极发掘,实现了在社交媒体上的“口耳相传”,在豆瓣上也由8.1的高口碑开分,涨至8.2分。

“剧迷”们打出高分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的,是因为这部剧直击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核心问题的锐度;有的,是由于它穿透身边之恶的现实视角;有的,是感慨于它对未成年群体罕见的多侧面、分层次的立体刻写;还有的,是被主创表现问题、介入现实的社会使命感所打动……

归根结底一句话,这是一部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心剧。它精工细作的现实质感是良心创作的体现,对未成年人世界中善的追光、恶的直观,是真正的良知表达。

️介入身边之恶的勇气

也许是因为“未成年人”这个词潜在暗示的单纯、天真和弱小,我们往往会将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寄托于人的天然良善和道德,将未成年人犯罪归为“孩子那些事儿”偶然走了极端。

但《无尽的尽头》用一种对现实的直观,改变了许多人的既有认知。

这部剧在创作上最大的勇气,也正是介入日常。虽然《无尽的尽头》是一部以案件叙事打底,以悬念卷入观众的剧,但它并没有放大案情的烈度诱人深入,也没有纠缠于对时代缝隙中个人悲剧的细描。

它通过一个个关涉未成年人的案件,连缀出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现实。在开辟题材新领域的同时,用“相关性”激发观众代入、共情和思辨。

比如,开篇的校园霸凌致死案。霸凌的起因源自一次关于“记值日”的误会,施暴的主犯对霸凌者的行为甚至是抱着一种游戏般的心态,在霸凌演变成坠楼的严重后果时,三个未成年人又因为不健全的责任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个案件,除了关于“罪刑相适应”的量刑讨论,还有很多问题引人深思。本该是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霸凌文化为何会滋生?从误会萌芽到受害者坠楼,阻止悲剧发生的机会有很多次,但为什么霸凌还是发生了?在其中,又有多少引导的缺位、成人的失责?

再比如,情节恶劣的毒父杀子案。从案情本身来看,亲生父亲借划船游湖之机故意溺死未成年子女的行为,骇人听闻、难以理解。

但剖开案件背后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极端自私利己的父亲,一段极其功利的婚姻,一个虐待成性的继母和一位盲目软弱的奶奶。这样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注定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这样或那样的伤害。

让人警醒的是,这种功能失调的家庭,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未成年人作为这些案件的受害者或施暴人,也并不是离群索居的怪人。他们很可能曾与我们擦肩而过,甚至就是我们的同学、邻居。

《无尽的尽头》用最平实、质朴的视角展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悲剧。不夸大,也不美化。从心理距离上讲,这些都是“与我有关”的案件。当主创把这些悲剧一五一十、掰开揉碎放在镜头下时,震撼感不言而喻。

️作为“棱镜”的未成年人

《无尽的尽头》是一部未检题材剧,也是一部替“未成年人”祛魅的剧。

在刻板印象中,我们总是容易把未成年人当作弱者,把他们看作已经得到社会和家庭充沛保护的那一群。但事实上,未成年人从来不是面目模糊的一群人,每一个未成年都有着具体的处境,形塑着他们的脾性和命运。

《无尽的尽头》非常难得的一点,就是充分表现了未成年人如多面“棱镜”一般的复杂性。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我们能看到已经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恶童”,也有因无知、偏见或是胁迫而犯下罪行的施暴人。

在未成年受害者中,有因沉默、乖巧而被成年人控制和侵害的“弱者”,也有看似乖张、个性甚至遭遇侵犯也不愿声张的“叛逆者”。

有的孩子因为恶劣的成长环境陷入犯罪循环,也有孩子因不断抗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只有正视了未成年人的个体复杂性,才可能不一概而论地论救赎,也才能因人而异地谈保护。

未成年人的问题,从来也不只是孩子的问题。未成年人就像“棱镜”,一旦它折射出的光开始杂乱晦暗,那大概率是由于成年人的失责、缺位甚至罪恶。《无尽的尽头》的深刻之处,也在于对这一层面的深挖。

比如,因校园偷拍牵连出的职校生甄荣传播淫秽物品案。成绩优秀、性格谦和的甄荣为什么会热衷于在群中传播同龄男生认为的“好东西”?

在深入家庭调查后,我们才发现性教育缺位是直接原因,母亲在家庭中营造的高压环境则是根本原因。青春期少年对尊严、认可的追求,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扭曲,最终导致了犯罪行为。

于是检察官白恩宇(高伟光 饰)给出了一针见血的判断:爸爸失踪、妈妈控制,正是这样的家庭组合毁了一个原本积极良善的孩子。

再比如,通过指使法闹、教唆自杀和纵火几次陷林检察官于险境的宁楷桐。从表面上来看,她像是一个价值观错位、手段残忍老辣的“恶童”。

但事实上,她的行为是由于父母困境中“骗保”的前情而起,叔叔见财起意的失职监护则进一步纵容了她的复仇。假如母亲给予她充分尊重,及时告知真相,后续的一系列误会便能够解除。假如叔叔能起到尽职监护和引导的作用,宁楷桐也不会走上纵火复仇的极端道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林之桃才会在几次出生入死后,依旧愿意为她出具谅解书。

孩子的处境是一个社会良知和文明程度的映射。《无尽的尽头》以未成年人为“棱镜”的创作法,也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未检题材的表达层次,让看似“关于孩子的事”变成了“关于社会的事”。

️没有尽头,但有脚下的每一步

“未检工作是一个有开头没尽头的工作。”

《无尽的尽头》中,郑检察长形容未检工作的这句话,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她这样的表达,是想要强调未检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但也侧面反映了未成年人保护和未成年犯罪治理工作的特点:每一步都有效,每一步都重要。

在涉及未成年人受害的案件中,人在前,真相可以往后靠一靠。拯救一个未成年受害者,挽回的是一段刚刚起步的人生,是在为未来点亮希望的那一束光。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既不能让他们因为年龄逃脱惩罚,也不能武断地把他们视为“天生恶种”。挽救一个未成年罪犯,意义也在于为一个刚萌芽的生命提供重塑的可能。

《无尽的尽头》同样并不只是表现“无尽”的问题。

它的重点在于呈现司法介入的过程,展现社会问题的修复机制。未成年人工作中的每一次救助,每一次改造,每一次谈话,每一次诉讼,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尽管未检工作看似没有尽头,但迈出的每一步都可能照亮一段人生,点燃一次希望。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