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愿意卖身葬父?2大残酷原因,让她们不得不这么做

2025-05-1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卖身葬父”这样悲惨的情节。在古代,所谓“卖身”便是将自己的自由出卖给他人,几乎宣告了翻身的希望彻底破灭,失去了独立的生存权利,而沦为主人的奴仆。因此,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古人选择如此绝望的做法呢?

▲古装剧中屡屡出现“卖身葬父”的悲剧情节。(示意图/来源于网络百科条目)

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确实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不过,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为了给父母殡葬而卖掉自己,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其实,通常情况下,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尤其是在安稳的年间,社会上并没有天灾人祸。普通百姓通常会在家中守着田地,或者外出劳作,生活总会有出路。即便条件再差,他们也不会简简单单选择以“卖身”来为父母殓葬。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古人选择“卖身”,就基本上没有再翻身的机会。一旦签下卖身契,就意味着失去了人身的自由,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甚至连后代也会因为这一决定而成为主人家的奴仆,无法改变命运。只要卖身契未被解除,这一生便都是在奴籍之下度过,缺乏基本的人权,而后代想要翻身的机会也是寥寥无几。

通常选择“卖身葬父”的人,多是走投无路的贫民或流民,尤其是一些因为特殊情况而漂泊至他乡的人。但在艰难的旅途中,他们可能会忍受不住困苦,最终在绝境中选择了如此绝望的求生之路。这不仅可以履行孝道,完成对父母的责任,还能够提供一个安稳的栖身之所。而在富裕人家的工作,通常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可谓是一举三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经历便是一例,朱元璋在年幼的时候几乎也陷入了“卖身葬父”的境地。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家,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正因为在家兄弟中排行第八。家中本就拮据,且遭逢了旱灾、蝗灾和瘟疫的多重打击,让本已困顿的朱家雪上加霜。

朱元璋的父母及多个兄弟在灾难中接连去世,到头来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然而,他们连为已故亲人准备棺木的银两都无力承担,甚至连一小块埋葬的土地都没有。

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出手相助,提供了一块地作为朱家亲人的墓地。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最终只能在刘家的地上草草安葬自己的父母,并未能为他们置办棺木,甚至连一张草席也没有。他们所能做的,仅仅是用几件破旧的衣物将亲人包裹后匆忙埋葬。

通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古人选择“卖身葬父”往往是一种无奈之举。朱家贫困得连为亲人挖坑埋葬的能力都没有,又怎能期望他们去零星补救呢?

如果不是邻居刘继祖的慈善之举,朱元璋与二哥或许只能选择“卖身”来完成对父母的殓葬,否则,他们的父母恐怕连最后的安身之处都无法保障。而刘继祖的善心最终得到了朱元璋的厚报,朱元璋在埋葬亲人后选择出家为僧,后来再加入义军,最终逐渐建立了辉煌的明朝。待朱元璋回到故乡后,立即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以表感激。

▲大部分选择卖身葬父的人,以女性居多。(示意图/来源于网络百科条目)

在许多家庭中,兄弟姐妹众多,通常是由女性承担起“卖身葬父”的重任。古代女性不仅需要为嫁人支付嫁妆,还需随夫姓而不能延续家族的香火,而相较于男性,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极为低下,无法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在贫困的家庭中,最先被牺牲的往往都是女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