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杨君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王志敏: 我喜欢的电影要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
主持人:杨君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
杨君: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新华社“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嘉宾简介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 学报》主编。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 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 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五届理事及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 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理事、2002年—2006年国家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中宣部授 予“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同年被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人事部评为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艺术学、电影美学、电影理论等。已发表 译著100万字以上。其中专著3部,与人合著和参加编写的著作4部,论文数十 篇,多篇被收入学术论文集。专著《元美学》、《佛教与美学》、《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与意境》、《中外影视大辞典》、《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理论与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现代电影美学体系》。翻译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王志敏: 我喜欢的电影要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
杨君: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我非常想知道评论家喜欢什么样电影?
王志敏:我喜欢的电影是要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的,值得分析的。我比较关心 这类影片。
杨君:也要符合您的电影美学追求吗?您是教电影美学的。
王志敏:没那么严重,美学追求似乎有些抽象,就是说艺术上有值得说的,还有他 的思想性上有值得说的,我就比较愿意去为这种作品动脑筋,分析它。
杨君:您在学校讲课的时候,经常举的例子,电影有哪些?
王志敏:当然很多。都是根据理论阐述的需要,可能在需要说明这个问题,就举这 样一部影片,在阐述另外一个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举另外一部影片,老师一个非常 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他自己阐述的理论观点找到非常恰当的,非常有说服力的例 证。你的观点阐述清楚了,你举的这个例证又非常恰当,效果一定是非常好的。我 经常提到、涉及到的影片,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系列《蓝》、《白》、 《红》,还有黄建新的作品,陈凯歌的作品,张艺谋的作品,还有可能作为导演并 不是很重要,但是他的作品在某一个方面很重要,能够说明某一个问题。
张艺谋《红高粱》
王志敏:您举张艺谋导演的片子,举哪一部?
王志敏:那就比较多了,可以举得很多。《活着》、《红高粱》、《霸王别姬》, 有的专门讲张艺谋,今天上午就分析张艺谋,再一次分析陈凯歌,再一次分析黄建 新。这个课叫“大师研究”。
杨君:大师研究,很有意思的名字。学生是不是觉得很有兴趣对这门课?
王志敏:我是觉得,第一你的观点要正确,比较深入,也比较深刻,有自己的看 法。再一个你的例子举得比较恰到好处,效果一定是很好的。
陈凯歌电影 《 霸王别姬 》
杨君:我记得您上次在论坛上曾经说过,张艺谋回到学校交流过,学生对他提 的问题都集中在那些方面?
王志敏:我后来听别人介绍。学生向张艺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张导演。那个时候 他没拍《英雄》,为什么你所有影片的编剧都要你的剧作,都是改编自有原著小说 的,为什么不像自己像作者论那样,导演做编剧。当时张艺谋就回答,功力不够呗。这个事听完了之后,可能其他的人都忘记了这件事,但是我对这件事是记得很清楚。后来张艺谋自己还不断表白,定了38种期刊,主要的目的是看小说,看好 了之后,选中了,就要把它的版权买下来了,他非常认真看小说。他承认在电影制作的基础,原作上,自己的功力还不够。
杨君:他实事求是地讲自己功力不够。
王志敏:这个联系到他最近的影片《英雄》这部片子是张艺谋拍的电影作品当中唯 一的一个没有原著的电影作品,也恰好是媒体上也比较多的批评他的剧作上的问题 也是比较多的。我觉得这两件事挺有意思。
杨君:从他摄影的美学或者画面的形式感,音效感,甚至电影整个结构、方 式,都是成熟的,是非常成功,但是恰恰您说的那个问题,暴露出他说他的功力不 够,可能是谦虚,但可能也是一种实际情况,现在在《英雄》里看到一点这样的弱 点?
《英雄》
王志敏:我觉得他以前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是可能最近他由于这方面做得很好,可能觉得那方面弱一点也无所谓,但实际上可能情况不是这样。其实内容非常重要。 可能我理解,观众对张艺谋的要求或者是媒体记者也好,还有观众,他对张艺谋的 要求不是一般人的要求。举个例子,我原来上课经常讲,我说武侠片、动作片,动 作非常精彩,打斗场面都非常好,但是他有一个弱点,大多数的武侠片和动作片, 故事一定是简单的,故事肯定也不怎么深刻,也很简单,在那方面,没下工夫,或 者说他自觉地放弃了下工夫的努力。张艺谋花这么多的钱,这么精美的制作,故事 上应该跟它相匹配才好。
杨君:您在学校给学生讲的片子,有中国的,有国外的,有现代的,可能还有 些早年题材的,您觉得您分析他进入的角度,不仅仅从美学观点进入的?
王志敏:这主要看你讲的这个课的需要。比如说你看我们老师有不同的课,有教电 影史的,我是电影美学,电影美学是理论的课程。比如说我们准备就不一样,比如 说搞电影史的人要收集影片资料,一定要系统化的。人物,这个人物一系列的作 品,都要搜集,我是搞理论的,没有必要这么搜集。
杨君:就是说您可以偷点懒。(笑)。
王志敏:我偷懒,我是蜻蜓点水似的,我就觉得这个有理论价值的,有研究价值 的,我才会收集它,不然的话,我收集的就白收集,我倒收集很全,我可能没有时 间看它,我连看都没有时间看。
杨君:我看到您刚才给我的这本书,其实是一些经典片子的评述,一些评析。 比如说《神女》、《马路天使》开始一直就到《美国往事》、《阿甘正传》等等, 这些片子是咱们电影历史上非常经典的一些片子。
王志敏:这个书是这样,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科研项目,这个科研项目要推荐给国内 的大学生,文科的,或者理工科的大学生,把中外经典,值得反复看的作品推荐给 大学生,同时我们在做这本书的时候,同时还考虑到,对电影学院的学生同样有意 义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了这本书,选了75部影片,这个75部影片怎么形成的, 不是一个人的劳动,是请了电影学院的各个系主任,还有老教授,每个人让他们自 己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你认为哪些影片,中外的电影作品是学生必看的。这位教 授提出100部,那位教授提出100部,那位教授提出100部。根据它提名的多少, 然后根据他的重要性,最后我们本来应该还要多一些,因为这部本不能太厚,出版 社就让我们限制在75部。
杨君:所以这75部应该是经典中的经典。
王志敏:有一些特别经典,但是它可看性差一点,比较老的就没收进来。
杨君:学院的学生无论哪个系的,进了学校之后,这些片子他们应该看的。
王志敏:这些片子应该必看的,然后我们再组织力量,老师,还有研究生,来分析 他,也不是单纯自己的感受,是把我们国内的有关的研究的成果,尽量吸收过来 了,这样就比较方便。
《美国往事》 剧照
杨君:是咱们礼堂自己放?
王志敏:我们一个礼拜放三天,有一天是国产影片,两天是外国影片,一天是放两 部。那两天外国影片是重复的放,国产影片就放一次。计算下来,就是700多部。
杨君:学生看完以后,就是他们的作业,应该是必修课了是吧?
王志敏:也不是,有的时候是电影史的教学里面是必须的,必须要放的一些,比如 说《广岛之恋》这样的经典影片,到时候我们重新再放,有一些经典影片要重新放 的。
杨君:有没有要求他们写影评,写自己的观后感了。
王志敏:那个就是课程了,比如说外国电影史,要求写这个,就可以写。比如中国 电影史,就写中国的,它主要是根据课程来的。
杨君:理论性强的课,在讲的过程中,同时是不是有一些成果出来?
王志敏:应该出来成果的,因为他是这样。老师下学期要上课了,事先课要备出 来。按照我的习惯,讲稿一定要写出来了,写出来实际上这个讲稿就是一本书,就应该出了。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学校老师不愿意出书。
我要上这个课,这个稿子就存在了。但是书一出来之后,我第二年再上课,好了,你不能再照你的书去讲,还必须开辟新战场。这是个矛盾,你要是不出这个书 的话,还可以讲几年。
杨君:其实是一种知识产权。
王志敏:有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你要作为教学,是小众传播,你的问题讲得可以 尖锐一点,深入一点,但是在大众传播里面,可能有些就不适合讲。有不少观点不 适合发表,但适合讲课。
杨君:如果商榷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深入一点,但是作为公众的,大家可看的政策方面,其他方面一定有一个把关,应该是这样的。当然也不排除最终两个因素,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我觉得我也有时候犯懒,我也不愿意每年都有新东西,这样很累,但是实在不行,也必须这么做。同时我认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智慧的保护,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是两说了。我觉得类型也不一样,有的人是愿意跟大家分享的,有的人觉得这样可能更好,应该是这样?
王志敏:这个是个矛盾,你到一定的时期,你不发表点成果,人们觉得好像又没出 什么成绩了,就需要发表东西。你一旦发表完了以后,现在学生,比如研究生,阅读能力是非常强的,不可能照着已经发表的书去讲课,根本不可能的事,必须重新地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把这个书让它读读,这个事就完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永远是一个矛盾。
阮玲玉《神女》
杨君:您当初大学上学,后来上研究生,有没有想到会分到北京电影学院,没想到?
王志敏:一开始没想到,我是学中文,然后喜欢文艺理论,搞文艺理论有美学的基础更好的,这样的话,我就要学美学,就报了美学专业。当时我的想法,在念书的期间想法,好像美学就是我毕生的事业,做这件事就可以了。
杨君:就觉得特满意了。
王志敏:当时我想毕业以后,或者留校或者到其他大学教美学课。我的设想是这 样。由于当时一些具体的问题,各种问题,最后决定说到电影学院。到了电影学院 以后,那就要在电影学院范围内去考虑,跟我的专业最接近的,正好国内没有很好 展开电影美学,我是学美学,研究电影,就转到电影美学,也还比较顺理成章。
电影美学专家 钟惦棐
杨君:其实搞电影美学和电影评论的人很少,坚持不懈的。我知道钟惦棐先生,因为他的孩子是我们中央电视台一个同事,在一个部,说起他的爸爸。他也做 过这方面的美学影评,无论如何,他已经过世了,像这样的人才非常少。
王志敏:钟惦婓先生是中国电影美学的应该说是奠基性的人物。
杨君:但是他比较早早年的。
王志敏:就是他去世得比较早,身体不好。我们学校的老师,有两三位老师,参加过钟惦棐先生组织的电影美学小组,而且当时钟惦棐先生是雄心勃勃的,申请了一个国家的电影美学的科研项目,申请了一个项目,领导了一个科研小组,准备要写出中国的电影美学著作,但结果因为他去世过早,他的这个事就没完成。
杨君:看来下一步就由您领导的这个小组来完成。这是一个使命了。
王志敏:后来四川的汪世德,他当年参加没参加这个小组,我记不太不清了,后来 他还提到钟先生没实现的愿望。
杨君:但这个愿望我觉得可能很多电影人共同的愿望,不仅搞理论的人。
王志敏:因为我是研究电影美学了,我也在想,钟惦婓先生的这种想法,以及80 年代,当时国内对电影美学有一种非常热切的期待,强烈期待,说中国电影要发展,期待着理论研究,就把这个期待放到电影美学上了。但是后来发展的并没按着 这个路子走,后来实际上没有。大概到了1985、1986年以后,西方的电影理论引 进中国,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大家掀起了学习西方理论的热潮。
杨君:目前中国对电影事业还是非常地重视和关注的。在电影学院,我不知道 有多少教授是参与一线教学的,或者带研究生的?
王志敏:全院的教职员工加在一块是500位。带研究生的大概有100多人。
杨君:但是他们的分支是分在不同的系?咱们有各个系。
王志敏:多了,有文学导演、表演、摄、美、录,还有管理。电影的所有环节。包括动画学院。现在成立了表演学院、动画学院,还有管理系,最近也成立了电影学系。
杨君:您这属于影视理论中心?
王志敏:我们是电影学系,同时也是电影研究所。一个实体两块牌子。主要对理论 方面的探索,一个学院的电影理论研究,还有学报、网站,还有研究生、教学,将来还有本科生。
杨君:我觉得看来这块对电影学院也非常重要。无论是操作型的实体,还有一个学院,理论这块是先导,战略也是先导,它也是有含金量的一块,你们当然也做 了大量的工作,今后有哪些计划,可能有很多大的计划?
王志敏:我们学院有一个十五规划,我们学院对自己今后电影学院的发展做了定位,我们的目标是准备在高等电影教育上要做到世界一流。
杨君:现在是世界上比较大的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学院?
王志敏:我们这个是这样的,我们对世界各国的高等影视教育的状况了解得还不是很充分,我们想以后做一些研究,比如说英国的高等电影教育是怎么一个状况,美国的是一个怎么状况,日本是一个怎么的状况,印度是一个怎样的状况,法国又是 怎样的状况,然后看苏联的,俄罗斯是怎么样的状况。这样的话,我们看清了他们 一个硬件、规模,还有他们的学术的水准,然后我们把自己作为一个准确的定位。
杨君:我觉得这非常有趣,您刚才说的世界各国,其实是一种比较。
王志敏:原来我们老说把电影学院办成什么样的,你不比较,心里没有数,是不明确的,如果比较以后,就明确了。我们初步的了解,电影学院规模上,包括他的知 名度,还是相当高。
杨君:相当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因为有张艺谋、陈凯歌,有第五代,还有因为有很多留学生到咱们这个电影学院来,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王志敏:我觉得一个是我们电影学院的历史,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 间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点,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 家,北京电影学院原来都归文化部管,跟中央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属于艺术院校, 国家级的艺术院校,整个由国家包下来的学校。这样的话,投入和建设是世界上任 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无法比拟。这次我们张院长到美国去,到哈佛大学,一提到 我们电影学院本科学生四年能看700部电影,他们都感到,他问是拷贝还是录像 带,我们说是拷贝,他们感觉不可思议,能提供那么好的条件。
杨君:而且有那么大的片库。
王志敏:那个片库是国际的资料馆,不是我们电影学院的片库,是由方方面面的渠 道来找片源。
杨君:也就是说咱们的硬件设施和他的历史传统,都非常好。从最早的朱新庄开始的电影学院历史悠久。
王志敏:还有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知名度很高,这也是其他的院校也是很难比的。美国也有一些学校说马丁.斯科塞斯是那个学校,李安是那个学校。
杨君:李安是纽约哪个大学?
王志敏:纽约大学。你一个学校能够培养出一些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导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印象里,我知道波兰的罗滋电影学校,那是挺有名的学校,但我没了解,我本来想了解,我估计那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校。
著名导演 李安
杨君:波兰是一个很小的国家。
王志敏:罗滋电影学校还叫电影学院。
杨君:也是一个皇家电影学院吧?
王志敏:具体情况不了解,波兰斯基是那个学校出来的,还有基叶斯洛夫斯基也是 从那个学校出来的,那也是培养著名导演的学校 。
杨君:像咱们国内这种唯一的一个电影学院,又是这么大的人口,在国际上有 这么大的影响,确实很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是一流的影视大学。
王志敏:所以我们如果从这个目标来看,理论研究的担子就非常重。
杨君:很重,所以您这块工作还很重要。您有没有想当初从一个综合性大学到 了电影学院这样一个很艺术化,有浪漫氛围的学校,您觉得来到这之后,有没有这 样那样的心理落差或者新鲜的感觉?
王志敏:是这样,原来的想法和我实际上所面对是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慢慢的,时间长了,逐渐也就适应了。
杨君:这个差别是什么?
王志敏:也不能说这好,那不好,各有各的特点,艺术院校有艺术院校的特点,一 个综合性大学有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包括风气都不一样,一开始都不适应,一开始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反正你就是到那去,该干什么就该什么。早上说吃饭就吃饭, 上自习就上自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好像看不见,它是一个无形的。你该干什么的 干什么,4:30,全校几乎跑步去了,锻炼身体了,好像仅仅井井有条,好像没什 么管。但是电影学院就好像很小,当时我的感觉好像小作坊似的,有点像家长制, 那时是八几年。学生都小班上课,当时挺不适应这个学校。时间长了,我觉得它是 这个行业的专业特点,它也需要。
杨君:有没有那种,就是由于您个人性格,我觉得到现在,您依然是一个非常内在的人,当初在北大毕业,可能更内向,在电影学院,现在看很像电影学院的老师,肯定有一个内心到外在有一个反差或者一个矛盾冲突?
王志敏:性格的问题,我是觉得性格基本上不能改变的。根据比较新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性格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你是内向的,你就是内向。但是你在外表上给人的 感觉,可能你很外向,但实际上你的外向会很累,因为你是表演。所以我觉得性格 是改变不了的,但是可能需要你去适应了,能适应,也就可以了。当然就是说人最好是呆在适合他的性格那个环境里面。如果他呆在他不适合的是他性格的环境,就会不舒服。我听一个传说,这个不一定正确。因为观众对崔永元《实话实说》这个节目,大家很喜欢,对崔永元在现场很机智,感觉他很放松。后来我听别人讲,崔 永元这个人挺内向的,他每次都非常累。按照他的性格来讲,他是不愿意在那个场 合去组织那样的活动,对他来说是非常疲劳的,做长了,可能是要生病的。
杨君:有可能,您知道人家甚至说葛优也有这个问题。
王志敏:是,因为我是研究美学,我有的时候心理学,我也会考虑。我经常会注意看活蹦乱跳的演员,非常活泼的演员,我们想这个人肯定很外向的,他自己描述是内向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看一个人不能看外在的,要看他内在的。有的人你可能看,这个人好像很内向吧,实际上不是,他没到那个环境里,到环境里,他可能非 常地外向。
杨君:内向还是外向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比如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我喜欢安静,但是我一在职业状态里,我就变得很兴奋,所以可能职业造成一个人外向, 这也是咱们影视事业所需要的。但是如果性格和这个能够契合的话,当然就非常好 了。就很放松了。
王志敏:有可能。
杨君:因为她也是你们学校的学生。其实这孩子听起来还挺有想法的,但是给 人的感觉好像傻乎乎的,没心没肺的,有的时候可能给人造成的误区,或者是由于那个事情要求她必须使然,而并不是她本色的一种表现。当然我觉得从你们学院的 表演也好,或者从理论也好,那种假定性虚拟状态,我觉得都可以解释。就说您来到电影学院之后,您认为您个人别开它不管,您做的这些工作,对学校是有帮助的吗?
王志敏:我是这样想。我觉得到电影学院来了,1984年到现在是18年了。
杨君:跟学院一起成长。
王志敏:跟学院一块成长发展,我觉得还是尽了我微薄的力量了。我是比较善于确 定自己的位置,我不像有的人,把自己的位置设计得比较高。
杨君:你属于脚踏实地的。
王志敏:我是觉得我能发挥多大作用,我就按照那个作用去发挥。我是觉得虽然学得是美学,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的东西,电影是艺术的东西,是形象的东西,是活跃的东西,但是他也需要有研究。比如你刚才讲像赵薇这个现象。我的看法是这 样。因为我是学美学,我老要理解审美现象。我经过很多年的的脑子里反复琢磨, 我认为审美现象是一种表面现象,是效果现象,这是两点。第三点,他又是分极分类现象,我概括出三个要点。什么叫分极分类呢?我说你这个人漂亮,如果就你一个人,无所谓漂亮,必须跟一系列的人去比较,不比较,不能说,他漂亮,他不漂 亮,比较了,要分成级别,要分成类,然后才会有,这个是漂亮的,那个是潇洒 的,那个是英俊的,那个是大家闺秀。
杨君:美学是有一定的不同的类型美。
王志敏:所以最近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个图片的资料,我想将来做美学课理解。现在 我们国内的美学研究不认识到这一点,审美现象是表现现象。我收集了韩国的一个 比较有名,是由男性变女性的叫何丽秀呀?
杨君:何秀丽。韩国还有这样的人,照片很漂亮。
王志敏:他很漂亮,你看着他,不像男的,是个女的,很有魅力的一个女性的形象,但是他是由一个男士,男子汉或者是年轻的老爷们变过来的。我觉得当你把这 件事情了解清楚的话,你就会理解什么叫审美现象。当你被他所迷惑,被他的美所 感动的时候,你要知道那是表面现象。
杨君:您觉得这个不是一个概念。
王志敏:你要对他做出判断就要区分出来,哪些判断对表面现象做的判断,哪些对 他的实质做出判断。我看到一本小说介绍巴尔扎克,大家都知道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长得什么样呢,小说里描写的是俗不可耐长得样子,庸俗的农夫。我们不能从 表面来看他的内心,那是两个概念。
杨君:我非常同意您说的审美现象是一个效果现象,是一个表面现象。很多人 没有理解到这一点,老是把表面的和实际混同了。在影视界,有这样那样的一些误 区,由于一些表面现象导致了很多很多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误导。误以为那个表 象就是他的本质,结果一大堆人就奔着表象去了,结果本质的事情被忽略了。但实 际上影视的发展是靠那些本质的一些把关人来操作的,应该是这样的吧?
王志敏:这样的话,理论研究要分析表面现象怎么形成的。我是理解,电影就是一 个制造效果的,制造各种现象,各种效果。它让你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也不是我的 看法。我看很多人都讲,美国的影片叫《真实的谎言》这个用来描述电影也比较 好。
杨君:是一个梦,梦幻一个电影。
王志敏:电影作品里面,经常会有一些属于幻想性的,不合乎逻辑的,我们在生活 当中觉得它是不合乎逻辑的,电影里也接受了,也没人挑剔它,我们举个例子,那 个影片《赢家》,《赢家》男主人公是残疾人,缺了一条腿,缺了一条腿,影片就 把他描写成毅力特别顽强,带着一只假腿,能够把面的追上。我们正常人,你就说 国家级的运动健将,我估计面的也追不上,为了塑造他,肯定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杨君:把他拔高了。
王志敏: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电影在这个地方是一个不符合逻辑 的,我们也不去追求他了,要追求起来,很多问题。
杨君:我看到您在这书里有一个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定位问题,其 实提得很重要,而且也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电影肯定在全球文化同化下会逐渐形 成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中国虽然不是一个电影大国,但是他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 大国势必会使他对人的关注,电影是对人的关注,提高到很高的议程上,您在这篇 文章当中,您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王志敏:这个文章,观点是挺复杂的,我前面介绍了,一个叫民族自我,和经济实力。一个是发展电影的民族自我,这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利用有效的充分的利 用本土资源的问题。
杨君:但是还不是咱们想说的民族性。
王志敏:你看我最近,我这个看法也没有做很好的深入的研究。美国好莱坞是雄心 勃勃的,是占有世界电影市场很大的份额,他当然是想使他份额不断扩大,至少要 保持这个份额。但是他有一个问题,美国历史比较短,文化资源不够,美国电影再 拍,翻来复去地,把坦泰尼克号的事件再拍它几遍,历史就那么长,所以我觉得现 在是不是能够看一点苗头,美国电影文化资源的问题,有意识,无意识,已经意识 到资源已经枯竭,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他非常很注意利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 资源,比如《花木兰》,比如《狮子王》,比如说《巴黎圣母院》,就是利用外国的,虽然片子 叫美国的电影,是美国的投资,但是他的文化资源已经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
杨君:甚至苏联的《复活》。
王志敏:他已经开始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持和发展民族自我,我觉得这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杨君:而且这种资源是用之不竭的。
王志敏:用之不竭的,我们历史太丰富了,随着我们钻研钻研,我们把它挖掘出来 了,说秦始皇的墓,我们的保存手段还不够,我们挖掘出来之后,破坏了之后,我 们损失了。
杨君:多少千年,这些故事实在太丰富了,文化积淀太深厚了。 ??? 我:现在有些问题,有很多问题都很复杂,比如过去秦始皇修长城,现在说修 长城,军事上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产生劳民伤财,然后老百姓带来极大的苦难,我 们应该是控诉秦始皇的一件事,是孟姜女哭长城,应该控诉它。但是现在你看长 城,它成了中国的一个表征了。中国的文化一个象征了,而且我觉得应该统一统 一,长城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收入,算一算。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和 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杨君:太丰厚,应该加以保护。
王志敏:不应当把资产作为包袱,80年代有一种比较错误的倾向,好像我们中国为 什么没发达,为什么不先进,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沉重的包袱,我觉得现在我们应该 把这个观念改变过来,他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和资源,我们其实可以去利用它,但是 我们的眼光要是新的时代高度和时代的眼光。
杨君:应该是国际化的眼光,与时俱进的眼光,先进的眼光,但是我们的内容 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那么多的财富,文化的财富和积淀,应该是这样的。
王志敏:我那篇文章里,在说到这个,电影的民族特色,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 题,因为你现在判断一部影片的国别已经很困难了,比如编《中外影视大辞典》就 会遇到一个问题,这部影片是哪国影片,一定要判断。你比如我们编这本书也是一 样的,这本书是哪个国家的影片。问题在哪,投资人是美国的,导演是英国的,主 创人员可能是法国的。
杨君:然后故事是瑞典的。
王志敏:在全球化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这个问题,我在那里面涉及 了一点,没有展开,这个问题很麻烦。
杨君:也许以后投资是美国的,或者是英国的,导演是日本的,故事是中国 的,可能是这样,或者是投资是中国的,导演是美国的,这个可能性也有,但是无 论如何这种文化的融合,肯定是一个发展趋势。
王志敏:因为这篇文章是断断续续在工作繁忙之余写的,很多资料都从网上来的, 网络上的资源可靠度是有问题的。我就有点战战兢兢,但是我尽量做得严谨吧。我 引证的东西都有出处,哪个网页什么的,都给保留了。我对自己做出判断,我还是 心里老在琢磨,我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叫经济实力的问题,我主要是讲《卧虎藏龙》,他是成功了,有成功的经验,但是《卧虎藏龙》有一个教训,这部影片,在 这个书里面,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一下,教训是什么,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卧虎藏龙》虽然在整个全世界的发行是非常好的,发行商挣了很多钱,但是投资人没挣多少钱,这是他的教训。据说国内还赔钱了,赔了几百万。关于投资合成的结构, 投资的结构也挺麻烦的,我内部的情况不太清楚。
杨君:投资比如说北大华亿的董平,和另外几家。
王志敏:还有台湾的徐立功。
杨君:投了之后,快要拍成了,担心它发行不出去,他们会亏本。然后叫别人 买断,实际上买断的费用连成本都不抵,但是他们想只要能收回成基本成本,就不算白干。所以这是他的一个教训,我觉得张艺谋《英雄》是在《卧虎藏龙》之后, 借鉴了他成功的经验,吸取了他不成功的教训。他最大的教训,现在估计判断的 话,保证投资人要盈利的。那个是发行商赚钱。发行商借了别人的力量赚钱了,但 是投资人他的利益没有受到保护。
王志敏:我这篇文章,当时觉得自己比较得意。因为我在《英雄》之前写的,有点 预见性。关于这个,因为我注意观察这个事,我看过一本书叫马格力的杜拉,写 《广岛之恋》写的是小说还是剧本,发表的,发表完了之后,制片人买他的版权, 当时还是女孩,挺年轻的,特别高兴,大概是100万还是几百万,就卖给人家了, 卖给人家之后,还是很高兴。我这个剧本,我得到这么多的报酬,非常高兴。但是 《广岛之恋》获得成功,这个收益是几千万。这几千万是买断,当时在法国叫分成,版税制,当时是那个人应该告诉他有两种方式,或者买断式,或者是分帐式, 他说没告诉他,只告诉他一种,最后他形容了一句话,这简直是在掠夺,等于是抢劫。
我们如果从他这个角度讲《卧虎藏龙》几个亿,跟投资人没什么关系,但这次 我看做得比较好,我看报纸报道,故事大纲阶段和主要演员的阵容,报告给保险公 司,由他们评估,评估完了担保,担保完了预售发行放映,然后得到投资。
杨君:非常规范。
王志敏:这个还没运作,钱都到了。这个运作非常成功的。而且票房,我看叫保底 分帐,这个做得比较那个,比如说你这个院先买我4个拷贝,一个拷贝25万,这 四个拷贝100万,我给你4个拷贝,不管你一张票没卖出去,一百万你给我拿过 来,然后你在盈利了之后,我再四六分成。
杨君:最终也实现了他这个目标。
王志敏:我就觉得李安的《卧虎藏龙》的成功,就是极大的激发了创作者的激情, 极大了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是说中国的这些古董的东西还能有 这么大的价值,能实现出来。全世界获了那么多奖,获了100来个奖,有全世界几 个亿的票房。我那么想,肯定是鼓舞了《英雄》的拍摄。
杨君:我觉得是近几年,中国电影所走的最成功的一步。王教授,感谢您来到 我们的演播室,今天的谈话非常有意义,相信我们今后会有更多的合作,谢谢您的 光临。
王志敏:谢谢。
摘自《杨君访谈媒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