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苍茫血性的秦腔如何再现银幕史诗

2025-05-0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剧组人员合影。(记者 尚洪涛 摄)

■记者 孙欢

30年前,著名导演冯小宁编剧并执导的电影《红河谷》上映,在一段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传奇中,电影感动万千观众、谱写银幕史诗,更拿下金鸡奖、百花奖等大量奖项。

30年后,西安人冯小宁将《红河谷》的舞台改编权无偿交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他看来,宽音大嗓、血性苍茫的家乡秦腔,是舞台之上最适合表达《红河谷》悲悯壮阔情感、民族脊梁精神的声律。5月7日,秦腔现代剧《红河谷》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正式建组开排。

名家强强联手

秦腔舞台怎么再塑好故事?

《红河谷》根据20世纪初的真实历史——江孜保卫战改编而成。当走入其中故事,很难不被那传奇的爱情、英雄的传说、美丽的雪域打动,也让有关战争的反思,有关生命的问答在心灵回荡。

在7日的建组大会上,秦腔版《红河谷》主创团队悉数到场,知名编剧王宏操刀该剧编剧,知名导演艺术家黄定山担纲总导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群力而演:国内舞台剧领域顶尖主创团队汇聚,力求实现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舞台美学的深度交融。

“大漠苍凉、雪山巍峨、江流奔涌、骏马故乡、雁阵长歌、生死博弈、气魄恢宏、情感深邃……这不就是秦腔吗?”在编剧王宏看来,正如冯小宁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交托该剧改编权时所说,“秦腔大开大合、宽音大嗓的特点,让其成为最适合将《红河谷》改编为舞台剧的艺术形式。”他因此对《红河谷》从银幕走上秦腔舞台,信心满满。

但另一方面,王宏也坦言,用秦腔讲好电影中的故事,需要多用心思,“戏曲改编绝非简单复刻,需在原作基础上实现艺术升华,突出剧种特色与创作者的个性化解读。如何在保障原作思想深度、人物面貌、内容精髓的基础上,做好提炼与取舍的关系,让故事表现贴近戏曲表达,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秦腔现代剧《红河谷》是秦腔剧种对全民族、多地域题材的创新呈现,生动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宏透露,主创团队选择以丹珠作为女主角,将用这一角色丰富的戏剧性与独特魅力,与秦腔艺术特色完美契合。同时,剧中将融入诸多电影未涉及的全新细节,令人期待。

经典IP焕新演绎

老艺术怎么吸引当代观众?

在建组大会上,总导演黄定山在阐述创作理念时指出,秦腔是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古老剧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一个在全国顶尖又有独特特色的优秀院团,“如何在如此深厚的积淀上打造一部秦腔现代剧?放眼于民族,放眼于世界——我想这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这部剧的艺术创作要贴近今天观众,寻求美学领域的更新表达,并且适应现代传播多元化需求。我愿意和艺术家们一起探索与创造秦腔《红河谷》最具个性化的表达。”

记者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了解到,秦腔版《红河谷》将充分发挥传统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特长,融合西藏民族音乐元素与秦腔传统板式,在唱腔设计、舞美呈现上突破地域文化边界,让传统艺术具有更广阔的大视野与大格局。

与此同时,该剧将运用虚实结合的多维现代舞台空间,生动再现雪山、经幡等藏地特色意象,致力于将美学水准提升至全新高度,打造新时代秦腔现代化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作为“梅花版”《红河谷》女一号丹珠的扮演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表示,《红河谷》题材具有世界性,其所传递的人性之美、民族向心力与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秦腔艺术优势,全力打造精品剧目。她同时透露,《红河谷》将推出“梅花版”与“青春版”双版本,通过“以戏带人”的方式,由主创团队对青年演员进行悉心指导,助力秦腔艺术传承发展,力求创作出留得下、传得开、唱得响、走得远的经典佳作。

伴随建组大会结束,秦腔现代剧《红河谷》即日起已投入紧锣密鼓的排练,预计2025年年中与观众见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