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导演回应选曲争议,专业歌手演绎接地气歌曲,提升大众审美
最近,关于《天赐的声音》的争议层出不穷,尤其是选曲方面的讨论尤为激烈。我此前也对这一话题撰写了不少评论。
首要的争论焦点,显然是节目的选曲,尤其是那些网络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神曲”,被选择的数量实在是过于庞大。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天赐的声音》的制片方对这些争议进行了回应,大家若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观看。简而言之,核心观点可归结为:专业歌手演唱接地气的歌曲,旨在提升音乐质量与受众热度,进而推动大众审美的提升。然而,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一回应显然是有些空洞和无力。毕竟,导演在节目中提到“之前节目是个锐评节目”,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选择“神曲”无疑是为了借助其热度而已。正如我曾提到的,当张靓颖在舞台上演唱《跳楼机》时,我认为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无奈之举。可在舞台结束之后,依然继续在短视频平台推送与《跳楼机》相关的内容,这显然是试图借助热度。而此时,歌曲的呈现可以说是她主动选择的。
那么,抖音神曲真的能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吗?我认为未必。大多数在短视频平台中广受欢迎的歌曲,往往只有一段旋律,而并非完整的作品。在歌手进行改编时,大多考虑的也是观众的听感,而不是追求专业化的再创作。同时,那些快速跟随套路和和弦创作的歌曲,究竟还有多少值得深入品味之处呢?
更重要的是,《天赐的声音》舞台上大多数歌手的风格显然并不以创作为主。如果说胡彦斌或王力宏这样的创作型歌手还在节目中出现的话,我或许还会相信导演的话。毕竟,胡彦斌的改编能力完全可以使某些歌曲焕发新的活力。然而,像张靓颖和张碧晨这样的歌手,能否做到这一点?显然,很难。她们的路线更多是纯粹的演唱,而非编曲或制作人的方向。
一开始,我以为节目可能只会在一期中选择一首抖音神曲,毕竟它与短视频平台有着深入的合作关系,所以每一季的每位歌手强制要求演唱一首也算合理。然而,如今看来,这种现象似乎会持续下去。
这其中的好处是:节目能够保持一定的热度。天赐的声音舞台上翻唱的抖音神曲,短视频平台可以制作出无数的CUT来吸引大众的关注。这样的歌曲几乎自带流量,加之歌手本身的影响力,热度自然不低。
但问题也在于,歌手们的审美可能受到影响,而大众的审美水平则未必会因此提高。对我而言,最大的困扰在于这些歌曲常常显得极为无聊,连带着让我对歌手的改编思路也感到乏味。我还是希望节目组能给予歌手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毕竟我也很想了解她们的真实音乐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