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视野里好莱坞电影的落寞
️作者:周文萍
4月10日,中国国家电影局宣布将遵循市场规律,“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消息传出,美国多家电影公司股价暴跌。但在中国,此一消息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相比好莱坞电影能否进中国,中国观众更关心以157亿票房登上全球影史票房第五的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否再上一层楼。一冷一热之间,更显示出媒介时代文化生产的“大众化”特征。
由于对技术和资金具有较高的要求,电影生产一向具有垄断性,好莱坞更是长期垄断着世界电影市场。在中国,从1994年内地市场引进分账大片开始,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引进大片就撑起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半边天,国内总票房中,引进片的收入占40%以上。2012年,引进片市场高达51%。但之后引进片便逐年下滑。2013年引进片市场下降至41.35%,到2024年,引进片在华票房占比已减至21.32%,国产片市场份额达到78.68%。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从风光无限变得有点门庭冷落,业界甚至出现了“拯救好莱坞”说法。正因为如此,减少美国影片进口并不会对中国观众和电影业界造成太大影响。
好莱坞电影失去市场的原因很多,就创作角度而言,一方面是因为当今好莱坞电影缺乏创新,同质化、套路化严重。漫威的超级英雄等IP电影长期霸占银幕,各种续集、前传、衍生片等不断翻拍,令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审美体验早已由最初的惊艳变为了现在的疲劳。另一方面,近年好莱坞过于看重“政治正确”,常常出现为政治正确不顾艺术审美的做法,如投资3.7亿美元的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选用拉丁裔演员主演,白雪公主被“强行”变成混雪公主,偏离了大众审美。不仅在中国缺乏关注,全球累计票房也未超过2亿美元,回本无望。
与好莱坞故步自封不同,当下非常活跃的中国“新大众文艺”最富魅力之处恰恰在于其强烈的大众化特征。“新大众文艺”是技术媒介赋能下全民参与的去中心化的艺术创作。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普通人的作品有了向公众发布的渠道,他们有了创作激情,成为活跃的创作者,以形式多样的文艺创作反映出普通人丰富多样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新大众文艺”也因此具备了最为广泛的大众化特征。电影创作也不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的专属,创作出了连创纪录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导演就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后来才从动画短片开始转向电影创作。
不仅创作者可以是非科班出身,新大众文艺时代的电影观众还常以解说、“二创”“玩梗”等方式与影片进行互动,参与到电影的传播生态之中。
(作者系广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