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祸国殃民”的于振甲,到底配不配得到康熙帝的重用?

2025-05-0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要说这部剧里,谁最奇葩,那一定非于振甲莫属。他一生对标圣贤,但在国与家出现冲突时,他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家。

那么如此不识大体的他,又为什么会得到康熙帝的重用,这里到底有什么隐情?

故事还要从他的出场开始说起。

1.于振甲的出场,震碎了我对“一日三省”的三观

剧中于振甲第一次出镜是从押解靳辅进京开始。靳辅因为私自炸毁大堤泄洪犯了王法,被押进京审判。

这里有这样一个桥段,于振甲在家里养老很多只鸡,分别用“秦桧”、“赵高”等历史奸臣给鸡命名。看到这个总觉得有些好笑。

于振甲要把这些鸡蛋给盲人老母,并嘱咐母亲自己要押解犯人进京。

于是有了一段有意思的母子对话。于母说让于振甲拿着鸡蛋路上吃,于振甲以办公事进京一路吃住都在驿馆为由拒绝。

于母则直接点明

“你把鸡蛋留给我吃,旁人觉得你是纯孝,其实你是怕路上随行的官员笑话你,随行的官员笑话你,你怕丢了你官老爷的面子,你这叫大奸若忠……万事不欺心”

然后于振甲思索片刻,同意了母亲。

临睡前,经典的一幕出现了,于振甲盘坐在地,前边放着两个碗,身边摆着一堆白石头和一堆黑石头。这位妈宝男看是反思这一天的所作所为,欺心的就投黑石头,不欺心的就投白石头。

君子吾日三省吾身,不过看到这个画面还是觉得很搞笑。

此时于振甲的爱惜羽毛,当圣人的宏愿也可见一斑。

2.誓死捍卫桃源县的大堤,看似为百姓,实则为官声

这个剧情于振甲应该把看剧的大家伙都给气的不轻。

汛期来临,连日大雨让王登选豆腐渣工程大堤在崩溃的边缘,于是靳辅陈潢找身为桃源县令的于振甲商量,让他迁走桃源县百姓。

然后炸毁大堤泄洪以免潇家渡大堤溃决黄河泛滥冲毁下游三省几百万百姓。刚开始于振甲以保护当地百姓为由,无论如何不肯迁出百姓。

再后来靳辅陈潢言辞恳切、反复分析灾情,泄洪利弊。于振甲终于不情不愿的答应迁出百姓。后来于母知道了无论如何劝于振甲死守大堤,堤在人在。这下好吗,已迁出的百姓又一起回来和于县令死守大堤了。

结果就是,大堤保住了,下游三省百姓成了河里的鱼虾。

大灾过后,就是大难。

三省百姓死伤无数不说,活着的人还要被瘟疫吞噬。

在靳辅陈潢进京领罪的时候,康熙帝,直接问靳辅“你怎么不要了于振甲的脑袋?”可见康熙帝也是被于振甲气的够呛。

于振甲被押解进京后,直接将了皇上的军:你要砍臣的头,臣就不麻烦了。然后理直气壮的说:臣不是河道总督,黄河崩堤臣管不了。臣是桃源县的县令,皇上让我管理一个县,我就不能让这个县的百姓受一丝一毫的侵损。

接下来皇帝的一番话怼的让人痛快,他说,有些个官员坐而论道,不通识务,朕最看不上这样的人,不顾别人的死活,只顾自己的名声,你算个什么东西?

3.康熙帝对于振甲明升,暗诛心

这之后康熙帝封于振甲为四品按察使巡视疫情,并要求每到一处详细奏报当地瘟疫情况。

那么为什么康熙帝不要了于振甲的脑袋还要给他升官呢?

首先,于振甲为官确实不贪,品性是好的,能得皇帝钦赐进士,说明能力还是有的。

第二,现在灾情已经事实,杀了于振甲也不能挽回损失。而且疫情面前没有官员愿意前去坐镇,正好于振甲主动请缨,康熙也便顺水推舟。

第三,所谓杀人诛心,这次不杀人也要诛心。让于振甲去抗疫,让他亲眼看看三省百姓因为他的错误而承受的惨状比杀了他更让他难受。这个惩罚比杀人来的更高明。

4.深挖下海口,纸上谈兵和皇帝“珠联璧合”

黄河大修最后关口,是“挑新河成入海口”还是“深挖原来的入海口”成了皇帝和靳辅陈潢对大修黄河的争论点。

此时的康熙帝一心要去打准葛尔丹,不想再花重金去修黄河了。因为在他的盘算中,挑新河劳民伤财,大没必要。

于是开了个会,这个时候已经是直隶总督的巡察使于振甲又跳了出来,大陈利弊,完全认同皇帝的做法。

最后,康熙帝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于振甲。

5.担任河总督,推翻靳辅陈潢治河方案,导致黄河大决堤

后来因为淤田案,靳辅和陈潢被拿下,于振甲担任治河总督。他便推翻了之前靳辅陈潢的束水攻沙、修建减水坝的治河策略,而大拆减水坝,拓宽河道。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水来袭,冲毁大堤无数,百姓死伤百万,浮尸遍地,良田变汪洋。

于振甲又来负荆请罪,皇帝不见他,结果他还把自己给跪晕倒了。

好吗,这下皇帝没理由不见他了。

见了皇上,他先说不想活了,要给死去的百姓谢罪。

不过这次皇帝不仅没训斥他还安慰他,现在每年给河道上400万两银子,又给他陈潢生前写的治河述言,让他好好干,再去修。

用了靳辅陈潢的方法,于振甲最后治河成功。

那么为什么皇帝这么信任于振甲呢?

我觉得于振甲虽然固执,但是非常爱护自己的羽毛,也就是十分注重官声,所以他不谈心,还一心想把差事办好。而这也是皇帝挑选治河大臣的一个考量。

二、皇帝此时肯定已经非常认可靳辅陈潢的治河方法,做生不如做熟,如果此时再派其他人去治河肯定不如于振甲去放心。因为犯了错的人,你在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倍加珍惜。

最后,于振甲成败皆因太想青史留名。

这部剧我对振甲的评价是,最值得骂的“清官”。

关于康熙帝重用于振甲这事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影视时光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