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是如何从一个龙套飞升为“当家花旦”的?

2025-05-0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许多人常常认为,1948年9月王文娟与越剧小生徐玉兰首次合作后,才开始在上海的越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吸引了大量越剧观众的注意和喜爱。

然而,实际上,那个时候的王文娟并非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她已经是同浮剧场的“当家花旦”,尽管那时她年仅20岁。

当时的越剧报纸对王文娟做了这样一番描述:尽管年纪刚刚二十出头,但她的扮相美丽,唱腔与表演都堪称一流。而在生活中,她不仅外表姣好,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尽管已经红遍整个舞台,依然没有任何架子。无论圈内圈外,她的好人缘无可挑剔,大家都对她另眼相看,尽管她的成名之路如此迅速。

但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功。王文娟自13岁起便跟随表姐竺素娥的戏班学习,踏上了艺术之路,直到1938年8月才来到上海。学戏仅仅半年,王文娟便开始在舞台上跑龙套,逐渐积累经验。可以说,王文娟从一个小角色逐步磨砺、积累,经过六七年的舞台磨砺,最终成为了舞台上的“当家花旦”。

那么,当时的王文娟已经具备了哪些“当家花旦”的必备素质呢?

王文娟首次承担主角是1945年8月。彼时,同孚戏院邀请她作为头肩花旦,与小生邢月芳合作。邢月芳从马潮水学艺,嗓音宽厚,戏剧功底深厚,是王文娟这个时代的资深演员。虽然邢月芳比王文娟资历更老,但她立刻意识到王文娟的艺术潜力,认为她的演唱和表演正处于一个上升期,因此对她特别关照,两人合作愉快,默契十足。

同孚戏院位于石门二路251弄,虽然它相较于上海其他繁华地段的剧场位置较为偏远,且剧场空间狭长,视觉效果不佳,业界普遍认为这里是个难度较大的舞台。然而,自从王文娟和邢月芳联袂出演后,票房却一路攀升。

一方面,抗战胜利后,社会经济逐渐恢复,越剧演出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王文娟正值艺术积累的黄金时期,随着多年演出经验的积淀,她逐渐稳定了自己的位置,拥有了大批忠实观众。无论王文娟在哪里演出,她的粉丝们都会紧随其后,她的人气渐渐超越了地理的限制,酒香不怕巷子深。

首先,王文娟擅长演绎多部传统经典剧目,如《梁祝》、《碧玉簪》、《沉香扇》、《盘夫索夫》、《玉蜻蜓》等。

其次,王文娟还会演一些应景戏,如端午节上演的《白蛇传》,中秋节的《阴阳河》,七夕时演的《牛郎织女》等等。在这些剧目中,她灵活运用刀枪、小翻、虎跳、十字马等武技身段,使得每场演出都充满了惊艳与活力,观众常常连看几遍也依然不觉厌倦。

此外,王文娟还有一批属于自己的拿手好戏,这也恰恰证明了“名角必有名剧”的规律。例如,《沉香扇》、《三看御妹》、《孟丽君》、《盘妻索妻》、《白蛇传》等剧目,尽管这些剧目都是她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但王文娟能够将其融合自己的理解和表现,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逐渐形成了她的代表作。

再者,剧团的编导们,如林健和闻钟等,精于挖掘素材,创作新剧目,为王文娟量身定制了多个经典剧目,如《茶花女》、《汉明妃》、《西太后》、《时代青年》、《女皇秘史》等。那个时代的观众对新鲜感十分讲究,剧目更新频繁,每周几乎都会有新剧上演,老剧与新剧交替演出。

然而,那个时期的导演制度尚不完善,编导有时只能给王文娟提供大致的剧本框架和部分唱词,具体的演出形式常常要由演员自行发挥,这其实就像“半路头戏”。

对于这些“路头戏”,王文娟已经游刃有余。她的应变能力极强,善于临场发挥,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感知和理解,迅速构建出符合角色的表现形式。她还特别注重观看其他剧团的演出,并从中汲取养分。每周六的空闲时光,她常常会去电影院观看各种中外电影,吸收其中的艺术元素,进一步丰富她的演技。

因此,在新编戏如《茶花女》、《上海小姐》、《千金一笑》等的创作中,王文娟的表演细腻、情节设计合理,她能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使得这些剧目呈现出新鲜而生动的艺术效果。导演和观众们都对她的表现赞不绝口。

王文娟的这种能力,既来源于她天生的艺术直觉,也离不开她在漫长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创作理念和表演方法。

早在1942年,王文娟就已经决定独立发展,开始在不同的戏班担任二肩旦,进一步锤炼自己的演技。她所演的《盘夫索夫》中的赵婉贞角色便是一个经典例子。虽然这部剧属于熟悉的经典剧目,王文娟却从中发现了自己此前忽略的细节,这促使她更加深入地研究每一个角色,确保每个细节都不遗漏。

王文娟因此意识到,学习戏曲不仅仅是记住台词和角色的动作,更多的是通过对全剧的理解,去把握每个角色与其他演员的互动,形成一个整体的舞台氛围。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