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苏振华病逝,妻子陆迪伦提出唯一请求,中央立即批示:同意
1979年2月7日,曾担任海军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职的开国上将苏振华因病逝世,享年67岁。他的去世给许多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送别现场,苏振华的妻子陆迪伦悲痛欲绝,她在悼念的过程中几度昏厥。年仅43岁的陆迪伦在丈夫去世后,不仅要承受失去伴侣的巨大痛苦,还要独自承担抚养8个孩子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这8个孩子中,有6个是苏振华与前妻所生。
在苏振华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陆迪伦擦干眼泪,提出了唯一一个请求。她的这一请求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很快作出决定:同意!这个决定为陆迪伦带来了希望,使她眼中再次闪现光彩。
那么,陆迪伦究竟提出了什么请求?她在苏振华去世后,又为他做了什么呢?
苏振华,原名苏七生,1912年6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由于家中排行老七,他便取名“七生”。恰逢苏七生出生的那年,大清帝国宣布溥仪退位,封建帝制宣告灭亡,社会发生了剧变。尽管如此,由于改革的滞后,军阀和地主阶级依旧掌握着大量土地,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苏七生自幼便与父亲一起在田地里劳作,还要为地主砍柴、放牛、割草。尽管如此,家中常常一顿饭吃不饱,甚至有时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苏七生年仅6岁便深感生活的艰难,但那时的他还不懂得贫困生活对自己和家人的深远影响。
然而,命运的打击不曾停歇。10岁那年,苏七生的父亲因长期劳累过度且得不到及时医治,早早去世。父亲的离世让苏七生心如刀绞,他意识到贫困和剥削的压迫,使得普通百姓即便辛勤劳作,依然难以过上好日子,甚至生病也得不到救治。
苏七生的父亲去世后,家里的重担落到了母亲身上。为了缓解家中的困境,苏七生的五哥报名参军。然而,五哥未归的消息让家中悲痛无比,后来的阵亡通知书让苏七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为了不让母亲再受打击,苏七生隐瞒了五哥阵亡的事实,心中满是无尽的酸楚。
随着父亲的去世、五哥的阵亡以及母亲日益沉重的负担,苏七生内心的愤怒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愈发强烈。从此,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现状。
14岁那年,苏七生加入了少年先锋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1928年,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爆发,年仅16岁的苏七生不顾母亲的反对,独自一人前往平江找到了彭德怀,表示自己要加入红军。
尽管苏七生瘦弱的身体看起来与16岁的年龄并不匹配,彭德怀仍然热心地告诉他暂时不适合参军,建议他再等几年。但苏七生并未气馁,他在当地加入了赤卫队,继续与压迫贫苦百姓的土豪劣绅作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七生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吸引,并坚信这是解决旧中国贫困困境的唯一希望。17岁那年,苏七生再次加入游击队,并接触到更为系统的共产主义理念。18岁时,红军重新进军平江县,苏七生感到时机终于到来。
然而,当他准备出发参加红军时,母亲的泪水让他心生动摇。母亲的担忧和悲伤让他不忍心离开,因此做出了妥协,匆忙与一位名叫余姣凤的女子结婚,留下后代后再去参军。这段婚姻简单而匆忙,几乎没有婚礼的形式,只有一场简朴的拜堂仪式。
婚后的第二天,苏七生便离开家前往平江加入红军。在红军队伍中,苏七生被彭德怀认出,并重新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从此,苏七生改名为苏振华,开始了自己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征程。
苏振华的革命历程中,余姣凤始终在家照料母亲并操持家务。虽然身处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余姣凤仍在默默承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并忍受着关于苏振华死亡的流言蜚语,最终因承受不住打击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