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塞纳河畔喝豆汁” 王梦婷升级版《盗魂铃》让京剧年轻态

2025-05-0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24年北京京剧院的跨年晚会上,荀派花旦王梦婷凭借《盗魂铃》中的一段表演引发网友关注,迅速出圈。其中一句现代台词——“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更是让观众“笑到流泪”。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升级版《盗魂铃》在长安大戏院登台,不仅由王梦婷继续领衔,更特邀马派老生名家朱强加盟,不仅是向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诞辰125周年的致敬之作,更是一次传统与创新融合的艺术实践。

编剧团队让剧情完整化

经典剧目《盗魂铃》作为一出娱乐性极强的玩笑戏,一向很有观众缘。也由于剧目对演员功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演员掌握多个流派、多个剧种的唱法,堪称“包罗生旦之名剧,概括流派之特点”,因此在当今京剧舞台较为少见。

传统《盗魂铃》以演员反串和才艺展示为主要看点,但剧情相对简单,此次新版的最大亮点在于编剧团队对剧情的完整化处理。“我们想方设法让这个戏更圆满”,王梦婷介绍,虽然《盗魂铃》采用女妖和猪八戒的人设,但实际上与《西游记》原著情节无关,完全是虚构的,“为此,创作团队深入挖掘了《西游记》中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与黄袍怪的故事情节,为原本单纯的‘盗铃’行为赋予了合理的前因后果。通过加入百花羞公主作为主线人物,并设计翘嘴狐狸盗取黄袍怪内丹献给金铃大仙的情节,不仅保留了传统戏的精华,更使全剧叙事更加连贯丰满,故事逻辑更加清晰完整。”

请教李鸣岩亲传弟子反串老旦

升级版《盗魂铃》中,王梦婷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且这两个角色在性格、行当和表演风格上截然不同。这就要求她在前半场演出的百花羞公主需要以青衣应工,展现端庄稳重的气质;后半场的金铃大仙则回归花旦本工,活泼俏皮、幽默诙谐。前后强烈的反差对演员的功力提出了极高挑战。在青衣和花旦间游刃有余,既演绎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经典唱腔,又带来李派老旦和麒派老生的经典段落,原汁原味地呈现曲艺小调和唱段。

“这是我第一次唱老旦,之前只反串过老生。”王梦婷说,为了掌握李派老旦嗓音苍劲的状态,她不仅反复聆听李多奎先生的录音,还深入研究李鸣岩老师的唱腔,并特别请教了李鸣岩老师的亲传弟子康静,细致钻研李派唱腔的精髓。演出中,王梦婷的老旦反串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在她看来,收获观众肯定的同时,自己能够掌握一个行当和流派的技法,对她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跨界融合跳探戈说相声

此次,主创团队还突破了传统京剧的表演框架,巧妙融入了探戈和相声等元素,其中王梦婷与朱强合作表演的探戈舞段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不仅没有简单照搬原版音乐,而是创新性地使用板胡来演绎经典曲目《一步之遥》,实现了中西艺术的有机融合。据王梦婷介绍:“我们当时在想,如何能够把这种国际化的舞蹈与戏曲融合,最后我选择用民族乐器中音板胡,让观众觉得既新颖又不违和。”难怪有网友评价,看这段表演就像“坐在塞纳河畔喝豆汁”,形象地概括了这种奇妙的艺术混搭效果。

在相声表演环节,王梦婷与朱强挑战了马三立大师的经典段子《所答非所问》。虽然首次尝试相声,但王梦婷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相声这门艺术很考验演员在台上的脑子和灵活性,真的很难。”

用网络流行语制造新“梗”

此外,新版《盗魂铃》还在保留传统喜剧框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笑点,创作团队对剧目原有的“梗”进行了筛选和更新,加入了现代网络流行语,让演出更具时代感。“传统剧目《盗魂铃》中没有这么多的’包袱’”,王梦婷介绍道,“一些台词基本是当时年代里的幽默元素,可能在当下语境里,观众是听不懂的。”为此,创作团队在保留传统幽默元素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现代观众熟悉的内容,使演出效果更加火爆。在王梦婷看来,“演出既尊重了传统喜剧的本质,又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精心设计,用心表演,在表演中与观众碰撞出火花。”王梦婷始终认为,“京剧作为舞台艺术,需要与观众建立互动关系,这种即时的情感交流是剧场艺术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

在舞台视觉呈现上,全剧也有诸多创新,最特别的便是结尾处设计的巨型铃铛效果,配合灯光和烟雾,创造出震撼的视觉奇观。尽管由于排练时间有限,这一次巨型铃铛的设计准备稍显仓促,但王梦婷认为,这一在传统戏曲中大胆运用现代舞台技术的做法,值得去尝试。

名家提携传承非单向输出

今年适逢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诞辰125周年,作为荀派传人,王梦婷在《盗魂铃》中践行着荀慧生先生“演人别演行”的艺术理念。她塑造的百花羞公主虽以青衣应工,却通过荀派特有的编腔处理,在端庄中透出灵动。“每个吐字归音都带着荀派基因,但观众感受到的是鲜活的人物”,王梦婷说。这种不着痕迹的流派融合,也恰是她近期复排《玉堂春》等经典剧目后收获的心得。

马派老生朱强此次不仅挑战猪八戒这一喜剧角色,更反串梅派青衣,以多流派演绎诠释京剧的包容性。排练中,朱强作为资深艺术家,对后辈的“放养式”指导令王梦婷印象深刻。“朱强老师从不限定我的表演框架,但在关键处总会精准点拨。”实际上,这种代际传承并非单向输出——老一辈艺术家也在青年一代的创新尝试中,重新发现着传统的当代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刘忠禹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