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诛九族,三代单传的他要连累多少人?偷跑一个会被发现吗?
在古装剧中,有一幕情节总能让观众目不转睛,那就是“诛九族”的剧情高潮。皇帝因怒火中烧,一道命令下去,便宣布了这一可怕的刑罚。场面总是非常震撼——皇帝的怒火如火山爆发,张三这个罪犯躺在地上,死死抓住皇帝的裤腿,痛苦呼喊:“诛九族!”
随即,四方官兵蜂拥而至,纷纷踹门而入,几百个无辜的人被一锅端。那些被抓的人,哭喊着跪地求饶,却无济于事。那么,问题来了,诛九族到底能带走多少人?那些侥幸逃脱的人,最后能否成功避开灾难呢?
“诛九族”这一制度,源自于古代“全家受罚”的残酷法则。这个制度其实是大帝们为了防止别人造反所设计的,而最早提出这个构想的是商鞅,他是秦国的名臣。尽管商鞅提议“夷三族”——即父母、妻子和兄弟要一起受罚,但他并没有推行得那么极端。而三族诛法一出台,立刻产生了强大的震慑效果,很多有反叛之心的人被彻底吓住了。商鞅的这种措施也使得秦国的政权稳固了许多,反叛者数量大幅减少。虽然秦孝公几乎没有机会使用这种惩罚措施,但当商鞅因涉嫌造反被举报后,秦惠王决定加以惩处,他不但执行了商鞅的夷三族法,甚至把商鞅的三族全部诛尽,报复心明显。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家族消消乐”游戏被不断扩展。汉文帝最初觉得三族过于残忍,于是坚持取消,但在后来他被一名道士江湖骗子新垣平所欺骗后,心情激愤,决定重启这一游戏,最终执行了对新垣平及其三族的诛杀。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的帝王们对这一法则逐步加码,开始执行五族、七族,甚至隋炀帝直接将其扩展到九族。
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皇帝一口气说出“诛九族”这句话,但实际上历史中,真正执行过“诛九族”的案例少之又少。最著名的两个例子,分别是隋朝的杨素之子杨玄感,以及明朝的方孝孺。
杨玄感的结局有些悲剧性。他听信了一个流言,说隋炀帝在逼死他的父亲杨素之前,曾威胁要诛杨家九族。杨玄感不加考证,便决定提前动手,趁隋炀帝出征高句丽之际,发动了叛乱。但这一举动几乎让隋朝江山灭顶,隋炀帝在返回后,为了保命,果断执行了对杨家九族的灭绝。
而方孝孺的遭遇更加戏剧化。当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通过篡位登基,他要求方孝孺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然而方孝孺坚决拒绝,认为这是逆天行事,甚至直言“燕贼篡位”。朱棣愤怒至极,威胁要诛其九族,而方孝孺冷静地回应:“诛我十族又如何?”最终,朱棣不仅按照方孝孺的愿望,诛了九族,还多送了一个族——方孝孺的学生们,也一并被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故事并没有出现在正史中,而是来源于明朝才子祝枝山的《野记》。当时,文人把这些传说当作八卦参考,后人却将其误传为正史。因此,真正执行“诛九族”的历史事件,极为罕见,毕竟没有皇帝敢轻易冒充暴君的名声。
在历史上,虽然大部分皇帝不会轻易动用“诛九族”这一极端措施,但朝廷仍然准备了各种算法,以备万一。最常见的算法之一是“直系男子”的方式。假如清朝的嘉庆皇帝造反,那么他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一系列前代皇帝,以及他的儿子道光、孙子咸丰、曾孙同治,都将成为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套娃法”,即通过家族的不同层级进行连带惩罚。按照这种算法,如果你造反,亲戚、邻居以及整个家族的多人都会被连累。这种方法的威力极大,影响面广泛,能够起到极强的震慑作用。
最后,假设张三被诛九族的情况下,他这三代单传的家族,最终会牵连多少人呢?而在面对如此浩大的家族消除游戏时,难道就没有一丝逃脱的可能吗?
历史上,逃脱的成功率非常低,除非使用一些极为巧妙的方法。比如,提前通知全国亲属、官兵来抄家时巧妙躲避、靠躲避税务暴露、伪造护照逃往国外等手段,虽然看似有效,但几乎每一种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即便幸运地逃出了境内,若没有外国的庇护,最终仍难以逃脱被抓的命运。最终,逃入荒山野岭,躲避万象,这才是最有可能的生存之道,但这条路漫长且艰难,能否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