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当第二个贾玲?离开大碗娱乐后,他们纷纷破圈,迎来新生
2024年9月27日,娱乐圈迎来了一则震撼消息——贾玲宣布与大碗娱乐解约。这位曾以喜剧演员身份活跃的女艺人,在转型导演后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她的离开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阵阵波澜。
短短半年内,张小斐、许君聪等大碗娱乐旗下的艺人相继宣布不再续约,这场“集体出走”风波,彻底揭示了喜剧行业的生存困境以及艺人转型的迫切愿望。
贾玲的转型之路可追溯至2025年。当年,她执导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凭借54.13亿的票房成功跻身中国影史前三,也让她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这部感人至深的母女情感电影,在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眼泪,更重要的是,它向资本展示了喜剧演员的无限潜力。
2024年春节档,她执导的《热辣滚烫》再次凭借32亿票房验证了她作为导演的实力,也完成了从“国民开心果”到“商业价值TOP级艺人”的蜕变。而贾玲减掉100斤的壮举,成为她转型的标志性时刻。
此前,贾玲代言的多是零食、快餐品牌,但随着瘦身成功,2024年6月,奢侈品牌Prada宣布她为全球代言人,成为首位与中国喜剧演员合作的品牌大使。随后,欧莱雅、卡地亚等国际大牌也纷纷向她伸出了橄榄枝,短短三个月内,她的代言费激增了300%。
娱乐圈流传着一句话:“当一个喜剧演员开始接高奢代言时,她就再也回不去演小品了。”这一潜规则在贾玲身上得到了彻底印证。
大碗娱乐的危机并非无兆。2016年,贾玲与合伙人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誓言要打造中国最强喜剧厂牌。八年来,虽然公司推出了《欢乐喜剧人》等多个热门综艺,但始终未能突破“综艺咖”的标签。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70%的收入来自综艺通告费,影视项目的收入占比却不足15%。当贾玲凭借电影突破重围时,公司资源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无法满足顶流艺人的发展需求。
张小斐的离开显得更加令人唏嘘。这位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演员,在遇到贾玲之前,经历了长达12年的龙套生涯。2012年拍摄《烽火岁月》时,一场爆破戏让她的脸部严重烧伤,但剧组却只是问她能否继续拍摄。张小斐曾在日记中写下:“当血与火药渣混在一起时,我才明白,演员的命在资本眼里根本不值钱。”
2025年,《你好,李焕英》让35岁的张小斐一夜成名,然而,爆红后的日子却并不如意。大碗娱乐为她安排的作品多是轻喜剧,片酬涨幅仅有30%。直到2024年,她成立个人工作室后,参演的《隐秘的她们》豆瓣评分高达8.3,彻底撕掉了“喜剧演员”标签。片中她饰演的职场单亲妈妈,让观众大呼:“张小斐眼里有刀,这是被生活磨出来的坚韧。”
许君聪的转型则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这位常被戏称“长得像反派”的喜剧演员,在《东北往事》系列后陷入了演艺瓶颈。2024年,他在《无限超越班》节目中坦言:“我想演正常人,哪怕是个出租车司机。”节目中,他挑战了一段无声哭戏,表现深刻,令吴镇宇起立鼓掌:“你早该离开喜剧赛道。”
解约后的许君聪仿佛重生。2025年1月,他在犯罪片《沉默的证词》中饰演一个高智商罪犯,其冷峻眼神迅速冲上热搜。导演陈正道评价:“他的表演让我想起《杀人回忆》里的宋康昊,底层的绝望感由喜剧演员来演绎,反而更精准。”
这场“集体出走”背后,折射出整个喜剧行业的焦虑。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小品类演出票房同比下降42%,而脱口秀、漫才等新兴喜剧形式正在抢占市场份额。更加严峻的是,头部喜剧演员的综艺出场费五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而影视剧片酬则翻了三倍。
大碗娱乐的困境并非个例。德云社也在加速拓展影视项目,岳云鹏在采访中直言:“说相声养不活一个团队。”当贾玲等人用电影票房证明喜剧演员的商业价值时,传统喜剧公司却仍然困在逐渐萎缩的剧场和综艺之中。
这场解约潮并非终点,而是新篇章的开始。许君聪甚至收到了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合作邀请,可能出演跨国合拍片《边境线》。这些离开传统公司、独立发展的喜剧人,正在用实力重塑娱乐圈的规则。
当张小斐穿上Valentino高定走上电影节红毯,当许君聪的演技被北电列为教材,当贾玲坐上制片人席位签下亿元合同时——他们终于摆脱了“综艺咖”的标签。这场集体出走,也许将拉开中国喜剧人“后厂牌时代”的序幕。
没有公司庇护的艺人必须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正如贾玲在解约声明中所写:“真正的喜剧,从来都是笑着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