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在南京逝世,临终前:不许她来我追悼会
王近山,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真实原型。他的传奇一生,比剧中李云龙更为曲折复杂,尽管在军事成就上耀眼非凡,但他的一生结局却充满了遗憾和波折,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他曾被誉为“王疯子”,是一位赫赫战功的将领,年仅39岁便晋升为开国中将。然而,在不到十年后,他的军衔遭遇降级,最终被开除党籍,甚至被派遣到农场工作度过余生。令人不解的是,他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不许她参加我的追悼会。”这一切究竟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王近山如此悲剧的结局?他为何在弥留之际如此执意让人远离?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出生在贫苦的湖北农民家庭。年幼时,他就为家里放牛,13岁时便开始在地主家里当长工。不到15岁,王近山便加入了工农红军,并改名为王近山,表示自己志向远大。年纪虽轻,但他身上已有许多“疯劲”的迹象。王近山常说自己天生就懂得打仗,看地图时能把平面图像转化为立体,充满了自信和天赋。
1930年,年仅15岁的王近山就参与了一场生死搏斗。在一场“肉搏战”中,他与一名体型庞大的敌人拼死缠斗,用刀砍、用牙咬,最终两人一同从悬崖滚落,幸运的是,王近山活了下来,尽管伤口血流不止,留下了永久的疤痕。而敌人则在此役中丧命。此后,王近山的“王疯子”名号广为传颂。两年后,他以17岁之龄,正式成为了共产党员,誓言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作为《亮剑》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的勇猛与李云龙相似,但甚至更加鲜明。他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多次重大战役,他所擅长的战术是打硬仗、恶仗,作战风格极具个性——疯狂、勇猛、毫不畏惧死亡。王近山不仅战术过硬,还很擅长鼓舞士气。他在16岁时就升为连长、排长,20岁时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长,接着一路晋升为副司令员。上级领导常说他是智勇双全的猛将,李德生将军回忆道,红旗处处有王近山的身影,他总是冲锋在前,且为了指挥作战,甚至带着旗帜在山头上指引方向。
在抗美援朝期间,王近山的作风依然没有改变。在第五战役失败后,他愤怒斥责总部领导的战术,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放羊撵狗”的做法,批评战术失当,浪费士兵生命。在上甘岭战役中,王近山凭借极高的军事素养指挥了极为艰难的防守,他的指挥使得美军惨败,战功赫赫。
但在感情生活上,王近山的故事却充满了坎坷。他与韩岫岩(原名韩秀兰)之间的婚姻,因王近山的一次决定而变得紧张。韩岫岩年轻时在八路军医院当护士,是位美丽的姑娘。王近山在抗日战争时期负伤时,两人因病结缘,之后迅速结婚。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完全美满。在育儿问题上,王近山曾将自己的第六个孩子送给了自己的战友朱铁民抚养,引发了韩岫岩的不满。夫妻间的裂痕渐渐加深,争吵不断。即便如此,韩岫岩依然深爱着王近山,始终未再婚,而王近山则与一名名叫黄振荣的保姆结婚。
1964年,王近山因私生活问题被开除党籍,降职到农场工作。尽管他在此后五年通过忏悔和老战友的帮助恢复了职务,但婚姻的裂痕依旧未曾修复。王近山在临终时,依然刻意要求韩岫岩不能参加他的追悼会,表露出他内心的纠结与痛苦。直到王近山去世,韩岫岩依然坚持未曾离婚,甚至在他去世后多次前往八宝山祭拜,直至她自己也去世。
王近山的个人特质让他在战场上无敌,但也在和平年代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他的生命历程注定成为一部悲剧:在无数胜利的背后,夹杂着深深的孤独与遗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王近山确实是一位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他的一生,也因此值得铭记与尊敬。
文|尙昄
编辑|思问录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名录——王近山》
王媛媛《司令爸爸司机爸爸》
《记忆2015》别样的李云龙——王近山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