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回应《小鸡小鸡》:神曲也是高质量音乐!

2025-05-0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14年,王蓉以她的《小鸡小鸡》一曲惊艳亮相,毫无正经歌词的她,尽是“母鸡咕咕day”和“公鸡喔喔喔”的叫声,配合着令人上瘾的电子舞曲,迅速点燃了网络热潮。

有人评价这首歌“脑浆炸裂”,而另一些人则跟随节拍,乐此不疲地欢快舞动。因而,这首歌被冠以“神曲”的称号,却也引起了不少争议:鸡叫声能被称作音乐吗?没有歌词的歌曲真的算得上“高质量”吗?

对于这些质疑,王蓉毫不避讳地表示:“我不认为神曲就一定代表音乐质量不高。”

《小鸡小鸡》的灵感源于她的一个梦。在梦里,各种小动物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着一些琐碎的小事,比如“今天下了个蛋”或“丢了东西”。醒来后,她决定将这种童趣的“动物对话”创作成歌曲。不过,如何将动物声音和音乐巧妙结合,则成为了一个难题。最终,她选择使用“咕咕day”这样的拟声词替代传统歌词,既保留了梦境的天真,又赋予旋律以节奏。很明显,这首歌从头到尾就没有遵循常规,王蓉想打破“歌词非得有意义”的固有观念,通过声音传递情感。

在面对关于“堕落”和“哗众取宠”的批评时,王蓉直言:“我想红,生活不就是要赚钱吗?”这句话一听让人感到刺耳,却道出了音乐行业的残酷现实。如今流量当道,独立歌手若没有资金支持,几乎无法凭借“工匠精神”生存。毫无疑问,《小鸡小鸡》的魔性旋律和独特表演迅速打开了市场——它被广场舞大妈们用来健身,被幼儿园老师选为早操神曲,甚至在国际间也掀起了一阵翻跳热潮,成为了“无国界”的洗脑符号。

尽管如此,王蓉并不只是单纯迎合市场。她坦言:“若《小鸡小鸡》能为我打开局面,我就能继续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音乐。”此曲更像是她的一种策略:先靠“神曲”获得生存资本,再通过实力来证明自己。

有人批评《小鸡小鸡》“低俗”,可是也有人领悟到其所蕴含的“高级感”。例如,整首歌以动物叫声取代歌词,反而消除了语言障碍,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随之摇摆。一些乐评人指出,这种手法在国际上早有先例,比如挪威乐队Ylvis的《The Fox》(狐狸叫声)。

此外,歌曲的电子编曲丰富多层,节奏感十足,甚至被专业舞者用作踢踏舞的伴奏。更为重要的是,《小鸡小鸡》挑战了人们对“音乐”的认知:音乐真的一定要有深刻的歌词吗?一定要有宏大的主题吗?王蓉通过行动展示出:音乐也可以是无拘无束的快乐,能够带来纯粹的感官享受。

或许《小鸡小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但是它确实创造了新的可能性:音乐可以脱离歌词的束缚,借助节奏、声音和表演本身来传递能量。有人觉得它“土味”,更有人认为其前卫;有人听一遍就划走,有人则忍不住重复播放一整天。王蓉的态度相当清醒:“有的人需要深刻,也有的人需要解压。”

毕竟,音乐的本质是多元的。与其争论“神曲算不算音乐”,不如承认:能够让人哭、让人笑、让人跟着跳的,都是音乐的生命力。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