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员军人为原型,这是五六十年代的青春偶像励志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拍摄了许多以青年为主题的经典影片,热情歌颂了在战时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青年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以及青年学生。影片展示了这些年轻人在战斗、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英勇姿态以及青春激情,激励了无数青年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一同回顾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电影。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一部反映当时青年精神面貌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一上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了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影片的主演大多是年轻人,电影推出后,他们迅速成为了年轻人模仿的榜样,因此,这部电影也被誉为五六十年代的青春励志电影。
影片的主线故事围绕复员军人高占武回到家乡,着手改变家乡缺水的困境展开,辅线则通过展现村里干部的意见分歧以及年轻人们的热情支持,塑造出了一群勇于迎接挑战、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青年形象。电影中,年轻人组织志愿队、进驻龙王庙、劈山开渠、引入清泉水等场面,生动描绘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劳动、学习、友情和爱情的成长故事。
作为一部代表新中国农村生活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影片不仅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激情四溢的场景,还传递出年轻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思想观念。影片充满了生活气息,情节轻松愉悦。导演巧妙地展现了山西作家马烽作品特有的朴实、幽默和热情,成功打造了一部既具趣味又别具一格的电影,带有轻喜剧的色调。无论是农村观众还是城里人、年长者还是年轻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共鸣。此外,影片采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和旋律,增强了情感氛围,语言与风俗展示也充满了浓厚的山西地方色彩。
1958年,马烽担任汾阳县委副书记,深入了解当地的水利建设,并为此创作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剧本。影片中的人物原型来自他在农村调研时所接触到的当地人物,包括退伍军人吴士雄、青年木工宋连生和妇女主任赵玉芳等。马烽将他们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农村建设的艰辛与挑战。
导演苏里为了追求电影的真实感,特意选择了汾阳作为外景拍摄地。在拍摄前,苏里带领主要演员深入山村,亲身感受农民的日常生活,并根据实际体验调整剧本。为了让演员与农民的形象贴近,导演要求剧组成员必须摒弃花哨装饰,保持朴实无华的形象。电影中的角色大多是日晒面庞、皮肤黝黑的年轻人,这种真实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一份健康、自然的美。即便时光已经过去了60年,这部影片依然能够给无数年轻人带来积极的力量和精神的鼓舞。
影片的男主角高占武由年轻演员李亚林饰演。李亚林是1955年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加入长影的新人演员。尽管他身材高大英俊,但导演苏里更看中的是他身上那种质朴的气质,勇敢地让他首次担任男主角,结果证明李亚林成功地塑造了高占武这一角色,性格鲜明,表现突出,迅速成为长影厂的当家小生。
女主角孔淑贞由上海姑娘金迪饰演。尽管她平时打扮时髦,但导演要求她穿上传统的红花小褂,保持朴实的形象,并全程融入农村生活中。经过导演的引导,金迪成功地展现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北方农村女孩,形象生动且符合人物的内在气质。由于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李亚林和金迪双双入选了新中国22大影星。
1959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全国上映后迅速引起轰动,影片中“高占武突击队”和“孔淑贞姐妹组”成为社会各地模仿的对象。马烽用两年时间创作了影片的续集,于1963年拍摄完成,几乎原班人马参与了拍摄。
续集的情节延续了上集的故事,讲述了孔淑贞和李克明从县里学成归来后,提出在家乡修建水电站的构想,进一步推动家乡的建设。随着水电站的修建,年轻人们不仅在劳动中收获了成果,还在学习、友情和爱情中不断成长。
影片的插曲也成为经典,其中《幸福不会从天降》深受观众喜爱,歌词“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座右铭。续集中的《劈山引来了清泉水》和《人说山西好风光》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尤其是后者,更是成为了山西的代表性歌曲。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系列影片是新中国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它通过一群朝气蓬勃、勇敢奋斗的年轻人,展现了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风貌,也展示了当时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影片中的年轻人是那个时代青年人追求理想、敢于创新的缩影,也是现代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