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陆川拍成了他最讨厌的“金扫帚”
陆川,这个曾经在中国电影圈里独树一帜的名字,曾给人一种清新、独立的气质。那时,他的电影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思想的碰撞。记得在校园里第一次看《可可西里》,那种震撼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的《南京!南京!》,虽有些许思想上的困顿与混乱,但其中仍能窥见导演眼中那道尚未熄灭的光芒。他敢于挑战低质的喜剧片,敢于痛批行业的低俗和浮躁,这种勇气,不禁让人对他充满敬意。
然而,时间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渐渐地雕刻出了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陆川。谁能想到,曾经的清流如今会在去年国庆档推出《749局》这样的“科幻缝合怪”?当我从影院走出来,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虑:陆导,是创意枯竭,还是已经向那些你曾经所反感的人群低头妥协?
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那些专业的影评人,眼睛都是雪亮的。去年,网络上有人戏谑《749局》为《上海堡垒》的2.0版本,而今年,陆川却一举拿下了金扫帚奖的多个奖项,与胡玫执导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一同摘得三大“最令人失望”的奖项。其中,《749局》获得了“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和“最令人失望编剧”,这些奖项无疑是对陆川的极大讽刺,几乎可以被视为他职业生涯的一大耻辱。
我并非专业影评人,但依我看,一部烂片的背后,必定是某些资本的肆意操控。那些充满噱头却缺乏内涵的影片,要么是被过度依赖广告植入,要么就是通过迎合“流量”的方式换取短期利益。或许,今天的陆川已经不再是那个眼中有光的理想主义者,面对资本的压力和流量的诱惑,他选择了低头妥协,投机取巧,而给观众呈现的,正是这样一部空洞无物的作品。
《749局》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匆忙赶工、只为完成某个既定目标的网络大电影。电影的叙事支离破碎,逻辑混乱,特效廉价,角色塑造空洞乏味。即便有八年的筹备期,却依旧在影厅里匆匆呈现了一个毫无亮点的2小时“空白时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些人看完之后忍不住破口大骂,陆川导演却摆出一副“冲我来,别碰我的演员和主创”的态度,仿佛自己和剧组被某种黑手所害。这种反应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实际上,电影本身的质量才是最该受到批评的。观众花了钱,带着期待去看一部电影,结果却看到这样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凭什么不能发泄失望?如果你不能拿出足够好看的作品,就得接受批评。
其实,真正的中国观众,从未拒绝过那些“用心讲故事”的影片。如果你用心去创作、去打磨剧情,我相信许多人会愿意二刷三刷,去体会其中的细节与深意。看看《流浪地球2》的成绩,再瞅瞅《哪吒2》的票房,后者甚至拿下了157亿票房,跻身全球前五。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是因为它们得益于国家的力量,更是因为其中凝聚了创作者们的极致热爱与全力付出。
再看陆川,他似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资本方协调、拉投资等与创作本身无关的事情上,甚至在影片中频频加入流量明星。这种操作无疑是在向观众传递一个信号:电影创作的初衷似乎早已被商业化的浪潮吞噬。当你一味高喊“八年筹备”,却未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观众的失望就更加深刻。
金扫帚奖,虽然被认为是电影圈最“招人恨”的奖项,但它也无疑是一种醒脑剂,提醒创作者们必须反思与进步。那些曾经获得金扫帚奖的导演,并非一辈子都被批评,而是通过这份“鞭策”,重新振作,创作出了更为优秀的作品。王宝强曾经就拿过金扫帚奖,并且他亲自到场领奖,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立誓要进步,之后他也确实通过努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至于陆川是否会出席领奖,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会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在今后的创作中知耻而后勇,用实际的作品来证明自己。如果他能够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走出低谷,未来的陆川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在此,祝愿所有电影创作者不忘初心,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中国电影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