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医生袁菊:探讨面部填充中的“馒化”现象

2025-05-1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面部填充来改善容貌,提升面部轮廓的立体感和年轻态。然而,面部填充过度或技术不当引发的“馒化脸”现象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所谓“馒化脸”,是指面部轮廓线条模糊、过度膨胀、显得沉重圆润、缺乏自然感的填充结果,让人面目模糊、缺乏个性。

本文袁菊医生将深入剖析“馒化”现象,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帮助求美者在追求美丽的同时避免“走样”。

️袁菊医生:什么是“馒化”?

“馒化”一词,最早起源于网络,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用来形容因过度或不当填充导致的面部臃肿、浮肿、不自然的状态。因其外形圆润胀满、轮廓模糊、面部线条像馒头一般松散,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馒化脸”。

馒化脸通常呈现面中部或整个面部外扩、面部失去动态美、表情僵硬等特征。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面部的自然美感,还会使求美者显得年龄更大或面目僵硬,最终影响整体气质和美感。

️袁菊医生:“馒化脸”的形成原因

️1、过度填充

为追求“饱满苹果肌”或“少女感”,部分求美者追求过度填充多个部位,如额头、苹果肌、法令纹、下颌线等。超过皮肤软组织承载的剂量,不仅让面部变肿、失去层次感,还会破坏面部原有的结构比例,造成面部臃肿。

️2、审美认知偏差

一些求美者或医师存在“饱满即年轻”的审美误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面部结构的差异。过份强调圆润可能导致千人一面的“工业脸”,失去个性化和灵动感。

️3、技术水平不足

面部填充是一项极需精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操作。若医师对面部结构理解不清、层次把握不当,就容易导致注射点位错误、剂量失衡,最终造成视觉上的“馒头感”。

️4、频繁复填未溶解原有材料

长期或多次没有计划的填充(无论是玻尿酸还是自体脂肪),没有科学评估原有材料是否吸收就盲目追加剂量,容易造成叠加效应,让面部膨胀厚实。

️5、材料选择不当

使用交联度过高、质地偏硬或扩散性差的填充材料,会影响面部的自然过渡,使面部线条生硬、形态呆板。

️袁菊医生:如何避免“馒化”?

️1、明确自身需求,理性变美

求美者应有清晰的审美目标,明确自己想改善的问题,不盲目追求“越多越好”,避免陷入盲目填充的陷阱。

️2、选择正规机构与专业医师

一位合格的注射医师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具备审美判断和治疗规划能力,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独特面部特征量身定制注射方案。

️3、控制填充剂量与频率

“少量多次”的注射原则是面部填充的重要指导思想。初次填充可采取保守方案,逐步调整,避免一次注射过量。

️4、根据面部结构分区设计方案

面部美学遵循黄金比例和动态协调,不同部位(如额头、颧部、下巴)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视觉效果,应分区设计、分层注射,保持自然体积过渡。

️5、定期评估,避免重复叠加材料

若需要多次填充,应先核查以前注射材料是否已被吸收或代谢,避免旧材料未溶又重复注入新剂,导致局部堆积。

️6、尊重自然老化特征

面部填充的目的是延缓老化,恢复青春状态,而非制造一个不同于原本的“新脸”。尊重原生五官和面部动态,是避免馒化的关键。

“馒化脸”的出现,是审美偏差与医美操作失衡的结果。在追求美的道路上,精准设计、专业操作和理性认知缺一不可。选择科学的填充方式,尊重面部结构个性,是实现自然美感的关键。求美需谨慎,美丽宜适度。真正高级的面部填充,应在“不动声色”中实现细节之美,。

全部评论